晚泊昝公溉,船头馀落晖。
携家上岸行,爱此风满衣。
村巷何萧条,四顾烟火稀。
问之曰去岁,此地遭凶饥。
斯民半逃亡,在者生计微。
请看林木下,墙屋皆空围。
好田无人耕,惟有荆棘肥。
至今深夜中,鬼火流清煇。
众稚闻此语,竞走来相依。
错莫惊且哭,牵挽求速归。
晚泊昝公溉,船头馀落晖。
携家上岸行,爱此风满衣。
村巷何萧条,四顾烟火稀。
问之曰去岁,此地遭凶饥。
斯民半逃亡,在者生计微。
请看林木下,墙屋皆空围。
好田无人耕,惟有荆棘肥。
至今深夜中,鬼火流清煇。
众稚闻此语,竞走来相依。
错莫惊且哭,牵挽求速归。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凄凉的乡村景象。诗人在黄昏时分停泊于昝公溉,船头上落日余晖给人以温馨之感。但当携家上岸行走之间,却发现村落萧条,烟火稀少,显露出一派荒凉景象。诗人询问当地居民去年发生了什么事,才知道这里遭遇了凶年的饥荒,导致许多百姓逃亡,只留下极少数生存的人们,他们的生活状况艰难,生计维艰。
诗中的场景转换至林木之下,只见墙屋皆为空置,好田无人耕种,反而长满了荆棘。这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描绘,也透露出社会经济的困顿。夜晚时分,鬼火(可能指萤火虫或野火)在清凉中流动,给人一种超自然的恐惧感。
最后,当地的孩子们听闻诗人的叙述后,纷纷前来聚集,显得惊慌失措,他们哭泣着请求诗人尽快带他们离开这个不幸之地。整首诗通过对荒凉景象和居民苦难生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战争、饥荒所带来的灾难深深的同情与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