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皮之翁拥肿馀,牧牛精舍方邻虚,香炉茗碗同安舒。
刳心楞严契妙理,不离一切根尘是。
鹿皮之翁拥肿馀,牧牛精舍方邻虚,香炉茗碗同安舒。
刳心楞严契妙理,不离一切根尘是。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山林隐居生活图景。诗人以“鹿皮之翁拥肿馀”开篇,形象地刻画了一位老者,身着鹿皮衣,身形臃肿,隐居于山林之中。接着,“牧牛精舍方邻虚”,描述了老者居住的小屋与世隔绝,仿佛与外界的喧嚣相隔,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
“香炉茗碗同安舒”一句,进一步渲染了隐居生活的闲适与雅致。香炉袅袅升起的烟雾,茗碗中茶香四溢,共同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温馨的氛围,让人感受到远离尘嚣后的内心平静。
“刳心楞严契妙理,不离一切根尘是。”这两句则揭示了诗人对于佛教哲学的深刻理解。通过“刳心”(去除杂念)来契入楞严经中的妙理,表明了诗人追求精神上的纯净与解脱。同时,强调了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物质的根(基础)还是尘(杂念),都是修行与领悟的关键所在,体现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入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隐居生活的细腻描绘,以及对佛教哲学的深刻探讨,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和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
春风不暖垂杨树,吹却絮云多少。
燕子人家,夕阳巷陌,行入野畦深窈。筹花斗草。
记小舫寻芳,断桥初晓。
那日心情,几人同向近来老。消忧何处最好。
夜深频秉烛,犹是迟了。
南浦歌阑,东林社冷,赢得如今怀抱。吟悰暗恼。
待醉也慵听,劝归啼鸟。怕扰离愁,乱红休去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