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竹幽栖,认春波桥畔,旧隐松关。
清光一奁碎玉,还写虚澜。
兰纫芰制,想风襟、委迹高寒。
问仙里、知津几世,桃花流向人间。
一笑蓬莱清浅,任采芝人老,贯月槎还。
依依白云半舍,乱叶荒湾。
草堂好在,占斜阳、故国青山。
羡尘外、柴桑未远,满瓢诗挂渔竿。
水竹幽栖,认春波桥畔,旧隐松关。
清光一奁碎玉,还写虚澜。
兰纫芰制,想风襟、委迹高寒。
问仙里、知津几世,桃花流向人间。
一笑蓬莱清浅,任采芝人老,贯月槎还。
依依白云半舍,乱叶荒湾。
草堂好在,占斜阳、故国青山。
羡尘外、柴桑未远,满瓢诗挂渔竿。
此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幽深的山水画卷。开篇“水竹幽栖”,以“水”、“竹”点明环境之清幽,紧接着“认春波桥畔,旧隐松关”,将读者引入一个充满历史痕迹的隐逸之地。诗人通过“清光一奁碎玉,还写虚澜”一句,运用比喻手法,将清澈的水面比作破碎的玉盘,生动地展现了水面上光影交错的美景。
“兰纫芰制,想风襟、委迹高寒”几句,借兰花与菱角的编织,象征着高洁的品性与超凡脱俗的生活态度,同时“委迹高寒”则暗示了诗人的志趣所在——远离尘嚣,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宁静。
“问仙里、知津几世,桃花流向人间”一句,巧妙地引用了桃花源的故事,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反思。接下来,“一笑蓬莱清浅,任采芝人老,贯月槎还”几句,通过描述神仙般的逍遥生活,进一步深化了这种理想化的追求。
“依依白云半舍,乱叶荒湾”描绘出一幅云雾缭绕、落叶纷飞的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氛围。“草堂好在,占斜阳、故国青山”则点明了诗人在自然中寻找心灵归宿的主题,同时也表达了对故土的深深眷恋。
最后,“羡尘外、柴桑未远,满瓢诗挂渔竿”两句,以羡慕之情表达了对远离尘世、过着简单自在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深处对于诗歌创作和渔钓生活的热爱。
整体而言,这首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对理想生活的深情向往,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是一首富有意境和情感深度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