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迹磻溪七十馀,钓滩清浅鬓萧疏。
满怀韬略为香饵,只钓文王不钓鱼。
隐迹磻溪七十馀,钓滩清浅鬓萧疏。
满怀韬略为香饵,只钓文王不钓鱼。
这首诗以姜太公垂钓于磻溪的典故为题材,巧妙地融入了历史人物与政治智慧的深刻寓意。
首句“隐迹磻溪七十馀”,描绘了姜太公在磻溪隐居长达七十余年的场景,隐喻其深藏不露、静待时机的智慧与耐心。磻溪的环境被形容为“钓滩清浅”,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宁静与清澈,也象征着姜太公内心的纯净与淡泊。
次句“钓滩清浅鬓萧疏”,通过描写姜太公的外貌特征——鬓发稀疏,进一步强调了他的年迈与岁月的流逝,同时也暗示了他虽已老去,但心志依然坚定,保持着对理想与目标的追求。
第三句“满怀韬略为香饵”,巧妙地将姜太公的智慧与策略比作诱人的香饵,形象地表达了他以深邃的谋略吸引君主的策略。这里的“韬略”不仅指军事上的计谋,更涵盖了治国理政的智慧,体现了姜太公作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最后一句“只钓文王不钓鱼”,直截了当地揭示了姜太公的目的所在——他并非为了钓鱼而垂钓,而是为了寻找明君,实现辅佐贤主、治理天下的宏愿。这句话不仅凸显了姜太公的政治抱负和高尚情操,也暗含了他对周文王的深厚信任与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姜太公这一历史人物的生动描绘,展现了其深沉的智慧、坚定的信念以及对理想不懈追求的精神风貌。同时,诗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与象征手法,使得姜太公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也赋予了诗歌深刻的哲理内涵。
双峰叠障,过天风海雨,无边空碧。
月姊年年应好在,玉阙琼宫愁寂。
谁唤痴云,一杯未尽,夜气寒无色。
碧城凝望,高楼缥缈西北。
肠断桂冷蟾孤,佳期如梦,又把阑干拍。
雾鬓风鬟相借问,浮世几回今夕。
圆缺晴阴,古今同恨,我更长为客。
婵娟明夜,尊前谁念南陌。
吴波浮动,看中流翻月,半江金碧。
醉舞空明三万顷,不管_娥愁寂。
指点琼楼,凭虚有路,鲸背横东极。
水云飘荡,阑干千丈无力。
家世回首沧洲,烟波渔钓,有鸱夷仙迹。
一笑闲身游物外,来访扁舟消息。
天上今宵,人间此地,我是风前客。
涛生残夜,鱼龙惊听横笛。
湖山如画,系孤篷柳岸,莫惊鱼鸟。
料峭春寒花未遍,先共疏梅索笑。
一梦三年,松风依旧,萝月何曾老。
邻家相问,这回真个归到。
绿鬓新点吴霜,尊前强健,不怕衰翁号。
赖有风流车马客,来觅香云花岛。
似我粗豪,不通姓字,只有银瓶倒。
奔名逐利,乱帆谁在天表。
水乡霜落,望西山一寸,修眉横碧。
南浦潮生帆影去,日落天青江白。
万里浮云,被风吹散,又被风吹积。
尊前歌罢,满空凝淡寒色。
人世会少离多,都来名利,似蝇头蝉翼。
赢得长亭车马路,千古羁愁如织。
我辈情钟,匆匆相见,一笑真难得。
明年谁健,梦魂飘荡南北。
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
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
十年旧事,醉京花蜀酒,万葩千萼。
一棹归来吴下看,俯仰心情今昨。
强倚雕阑,羞簪雪鬓,老恐花枝觉。
揩摩愁眼,雾中相对依约。
闻道家燕团栾,光风转夜,月傍西楼落。
打彻梁州春自远,不饮何时欢乐。
沾惹天香,留连国艳,莫散灯前酌。
袜尘生处,为君重赋河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