凄凄日暮时,亲宾俱伫立。
征人拔剑起,儿女牵衣泣。
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
且当横行去,谁论裹尸入。
凄凄日暮时,亲宾俱伫立。
征人拔剑起,儿女牵衣泣。
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
且当横行去,谁论裹尸入。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战乱中人们离别的情景,凄凉而悲壮。开篇“凄凄日暮时”设定了一个黄昏落幕的冷清背景,亲朋好友们站在一起,心中充满不安和惆怅。紧接着,“征人拔剑起”一句突显出战乱即将到来的紧张气氛,那位要离去的人拔出了剑,似乎在做最后的准备。
“儿女牵衣泣”则是对家人的不舍与恐慌之情的刻画,小孩子们紧紧抓住父母的衣角哭泣,不愿让他们离开。这两句交织出一种即将分离的家庭成员之间的深情和不安。
“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则是战乱中的紧迫场景描述。候骑意味着探听敌情或传递命令的士兵,而萧关和马邑都是古代的地名,这里可能指的是边疆地区。这两句描写了战争的紧急和混乱。
最后,“且当横行去,谁论裹尸入”则是一种宿命与无奈的表达。面对即将到来的战火和死亡,诗人似乎在说,即使是横行于世,也只得随波逐流,而关于生死之事,又有谁会去深究呢?
这首诗通过对战争中离别场景的描绘,传递出一种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以及面对战乱时人们内心的挣扎和无奈。
败叶填溪路,残阳过野亭。
仍弹一滴水,更读两张经。
暝鸟烟中见,寒钟竹里听。
不多山下去,人世尽膻腥。
松门一径微,苔滑往来稀。
半夜闻钟后,浑身带雪归。
问寒僧接杖,辨语犬衔衣。
又是安禅去,呼童闭竹扉。
寄居江岛边,闲咏见秋残。
草白牛羊瘦,风高猿鸟寒。
检方医故疾,挑荠备中餐。
时复停书卷,锄莎种木兰。
开筵枕德水,辍棹舣仙舟。
贝阙桃花浪,龙门竹箭流。
当歌悽别曲,对酒泣离忧。
还望青门外,空见白云浮。
通庄抵旧里,沟水泣新知。
断云飘易滞,连露积难披。
素风啼迥堞,惊月绕疏枝。
无力励短翰,轻举送长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