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读南华杂篇述以五言十一章(其三)则阳》由明代诗人郭之奇所作。全诗以道家哲学为底蕴,探讨了自然、人性、社会与宇宙之间的深刻关系。
首句“圣人饮人和,师天天可迓”,开篇即揭示了圣人的智慧与天地之间的和谐关系,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与学习之道。接着,“世人相助消,安能以德借”两句,对比了圣人与世人的不同境界,指出世人往往难以借助道德的力量来消除纷争,暗示了道德实践的难度与复杂性。
“风非冬可反,冰非春可假”通过自然现象的描述,比喻了事物变化的不可逆性与季节更替的规律性。“除日无残岁,除夕无冬夜”则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交替,提醒人们珍惜时光,顺应自然。
“万物几乘除,适我皆新藉”表达了对万物变化的接纳与适应,认为一切变化都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应当以开放的心态去接受。“见见与闻闻,不用频相讶”鼓励人们保持好奇心,不断探索与学习,而无需过分惊讶或困惑。
“使人日畅然,国都旧陵舍。使人忽怒争,蛮触新参差”通过对比,描绘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异,以及人们在面对冲突时的不同反应,强调了内心的平和与理性的思考对于解决争端的重要性。
“游心于无穷,一吷何须诧”倡导超越有限的个人视野,追求更广阔的宇宙认知,认为即使是微小的声音也无需感到惊奇,因为它们都是宇宙整体的一部分。
“我思陆沉者,声销名亦卸”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认为真正的智慧与成就往往不在于名声与地位,而在于内心的平静与智慧的积累。
“未闻莽裂徒,获睹滋繁稼”通过对比,赞美了和平与繁荣的景象,反对暴力与破坏,强调了和谐与发展的价值。
“可怜欲恶孽,翻作性情杷”揭示了人性中善恶交织的本质,指出即使是最恶劣的行为也可能源于复杂的心理状态,需要理解和同情。
“巧利资盗窃,智力引欺诈”批评了社会中的不正之风,强调了诚实与公正的重要性。
“五十九年非,方求六十罢”反映了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以及对实现自我完善与解脱的渴望。
“蘧玉玉如人,卫灵灵孰嚇”通过类比,表达了对人格独立与精神自由的追求,强调了个体的尊严与自我价值。
“合观丘里言,山泽俱旅亚”强调了社会各阶层间的相互联系与共同进步的重要性。
“阴阳异杀生,一气行冬夏”通过自然现象的描述,强调了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指出生命与死亡、生长与衰败之间的动态平衡。
“祸福本相环,名实分上下”揭示了命运与现实之间的复杂关系,强调了名与实之间的相对性与相对价值。
“有名物之居,无名物之驾”表达了对物质与精神层面的思考,认为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外在的拥有,而在于内在的精神追求。
“谁能驾物虚,于此冥天化”最后强调了顺应自然、超越物质束缚的重要性,呼吁人们在追求精神升华的过程中,达到与宇宙和谐共处的境界。
整首诗以深邃的哲理、丰富的意象和流畅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宇宙、人生、社会的深刻洞察与独到见解,体现了道家哲学的核心理念——顺应自然、追求内在和谐与精神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