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亦流民尔似僧,半床明月半床□。
□□□难聊相共,常恐肝肠未可凭。
天外幸能留破衲,世间岂尽丧良朋。
谈深舌冷书为枕,肯负中宵一碗灯。
我亦流民尔似僧,半床明月半床□。
□□□难聊相共,常恐肝肠未可凭。
天外幸能留破衲,世间岂尽丧良朋。
谈深舌冷书为枕,肯负中宵一碗灯。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和尚与另一位流民之间的对话,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与深沉。首句“我亦流民尔似僧”,既点明了双方的身份——一位是流民,一位是和尚,也暗示了他们虽身份不同,却在某种程度上有着相似的命运和心境。接着,“半床明月半床□”一句,以“明月”象征光明与希望,而“□”可能代表的是被遮挡或遗忘的事物,或是内心的某种缺失,形象地表达了生活的不完整与缺憾。
“□□□难聊相共,常恐肝肠未可凭”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的复杂性,流露出对生活困境的无奈与对情感寄托的渴望。接下来,“天外幸能留破衲,世间岂尽丧良朋”两句,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世间的美好期待,即使在艰难困苦中,仍能找到心灵的慰藉和依靠。
最后,“谈深舌冷书为枕,肯负中宵一碗灯”则展现了两位对话者深入交流的情景,即使在深夜,也不愿辜负那一碗灯火,象征着他们对知识、智慧和精神追求的执着。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意象运用,展现了人物之间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交流,以及在逆境中寻求心灵寄托的深刻主题。
今年寒食好天色,游人踏青行不极。
寻山不惮千里远,往往啼号湿松柏。
一杯才酹坟上土,祗就坟前便歌舞。
故乡自有懊恼声,插腰羊皮小番鼓。
吁嗟悲欢一饷间,但恨死人不能语。
君不见北客纷纷俱落南,先冢尽被胡尘漫。
影堂逢节具饮食,魂魄夜行溪谷山。
东皇著意,妙出妆春手。点缀名花胜于绣。
向鱼凫国里,琴鹤堂前,仍共赏,蜀锦堆红炫昼。
娇娆真绝艳,尽是天然,莫恨无香欠檀口。
幸今年风雨,不苦摧残,还肯为、游人再三留否。
算魏紫姚黄号花王,若定价收名,未应居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