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学为文,韩苏有卓型。
别裁及诗格,李杜真前旌。立言人所志,见道?孰能。
自读宋儒书,始知朱与程。
诏我为学方,主敬与存诚。
空言信何补,要道在躬行。
矧兹继百王,君师任匪轻。
衡门有遗贤,安能致诸廷。
沟壑有饿殍,安能饱以羹。
返已率多惭,佳文何足称。
有时雨未降,披衣宵立庭。
既沾或苦潦,踟蹰复望晴。
黍高稻宜低,夏耘春勤耕。
望杏杏未红,瞻蒲蒲已青。
织妇虑寒心,农夫望岁情。
茅檐艰苦状,彷佛常共赓。
结习难尽除,聊如劳者鸣。
工拙非所论,岁月差可徵。
诗史让少陵,我作方农经。
少小学为文,韩苏有卓型。
别裁及诗格,李杜真前旌。立言人所志,见道?孰能。
自读宋儒书,始知朱与程。
诏我为学方,主敬与存诚。
空言信何补,要道在躬行。
矧兹继百王,君师任匪轻。
衡门有遗贤,安能致诸廷。
沟壑有饿殍,安能饱以羹。
返已率多惭,佳文何足称。
有时雨未降,披衣宵立庭。
既沾或苦潦,踟蹰复望晴。
黍高稻宜低,夏耘春勤耕。
望杏杏未红,瞻蒲蒲已青。
织妇虑寒心,农夫望岁情。
茅檐艰苦状,彷佛常共赓。
结习难尽除,聊如劳者鸣。
工拙非所论,岁月差可徵。
诗史让少陵,我作方农经。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的作品《捡近稿偶志》,他以个人的学习经历和对儒家经典的体悟,表达了对学问之道的理解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诗中,他自述从小学习文章,受到韩愈、苏轼等大家的影响,推崇李白、杜甫的诗歌风格,并强调立言应符合人的志向,遵循朱熹、程颐等宋儒的学术主张,尤其是"主敬"与"存诚"的理念。
诗人感慨自己身为君主,肩负着国家的重任,不能忽视黎民疾苦。他以农事为例,描述了辛勤耕耘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和对丰收的期盼。同时,他也反思自己的不足,认识到只有亲身实践才能真正领悟道理,而艺术才华虽好,若无实际贡献,也不过是空谈。
最后,乾隆皇帝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下自己的农事观察,将个人体验融入到对历史和文学的评价中,显示出他对诗歌创作的独特见解,即诗史虽重要,但他的"农经"之作同样有价值。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体现了乾隆皇帝作为帝王的文人情怀和治国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