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虽散殊,孰非道之体。
何必石岩岩,方疑金色臂。
万物虽散殊,孰非道之体。
何必石岩岩,方疑金色臂。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诗人李觏的作品,名为《和育王十二题(其三)·七佛石》。从鉴赏的角度来看,这两句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万物与道法本体的深刻领悟。
"万物虽散殊,孰非道之体。" 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宇宙观和哲学思考。万物虽然各自独立、形态各异,但它们都是“道”的体现。这里的“道”指的是自然规律、宇宙法则,源于《道德经》等道家典籍的思想。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自然界普遍本质的认同和赞美。
"何必石岩岩,方疑金色臂。" 这句诗进一步深化了前面的哲理。这里的“石岩岩”形容的是坚硬、坚实的石头,而“金色臂”则可能指的是佛像的一部分(如佛手),金色象征着纯洁和高贵。在这句话中,诗人质疑为何要等到看到如此壮观的自然景物或宗教造像时,人才开始怀疑它们背后的真理。这里传达了一种对直接体验与信仰之间关系的思考。
总的来说,这两句诗以深邃的哲思和简洁的语言,探讨了万物与宇宙本质、自然与宗教信仰之间的联系,是一首融合了道法思想与佛教元素的佳作。
君家山头松树风,适来入我竹林里。
一片新茶破鼻香,请君速来助我喜。
莫合九转大还丹,莫读三十六部大洞经。
闲来共我说真意,齿下领取真长生。
不须服药求神仙,神仙意智或偶然。
自古圣贤放入土,淮南鸡犬驱上天。
白日上升应不恶,药成且辄一丸药。
暂时上天少问天,蛇头蝎尾谁安著。
清晓上高台,秋风今日来。
又添新节恨,犹抱故年哀。
泪岂挥能尽,泉终闭不开。
更伤春月过,私服示无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