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和育王十二题·其三七佛石》
《和育王十二题·其三七佛石》全文
宋 / 李觏   形式: 古风

万物虽散殊,孰非道之体。

何必石岩岩,方疑金色臂。

(0)
注释
万物:指自然界的一切事物。
散殊:分散不一。
道之体:大道的本质或表现形式。
石岩岩:形容非常坚硬的样子。
金色臂:可能象征某种神圣或珍贵的事物。
翻译
世间万物虽然分散各异,但哪一样不是大道的体现呢?
又何必执着于坚硬如岩石的形态,才怀疑它是金色的手臂。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诗人李觏的作品,名为《和育王十二题(其三)·七佛石》。从鉴赏的角度来看,这两句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万物与道法本体的深刻领悟。

"万物虽散殊,孰非道之体。" 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宇宙观和哲学思考。万物虽然各自独立、形态各异,但它们都是“道”的体现。这里的“道”指的是自然规律、宇宙法则,源于《道德经》等道家典籍的思想。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自然界普遍本质的认同和赞美。

"何必石岩岩,方疑金色臂。" 这句诗进一步深化了前面的哲理。这里的“石岩岩”形容的是坚硬、坚实的石头,而“金色臂”则可能指的是佛像的一部分(如佛手),金色象征着纯洁和高贵。在这句话中,诗人质疑为何要等到看到如此壮观的自然景物或宗教造像时,人才开始怀疑它们背后的真理。这里传达了一种对直接体验与信仰之间关系的思考。

总的来说,这两句诗以深邃的哲思和简洁的语言,探讨了万物与宇宙本质、自然与宗教信仰之间的联系,是一首融合了道法思想与佛教元素的佳作。

作者介绍
李觏

李觏
朝代:宋   字:泰伯   号:盱江先生   籍贯:来学者常数十百   生辰:1009—1059

李觏(1009—1059),字泰伯,号盱江先生,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励、奋发向学、勤于著述,以求康国济民。他俊辩能文,举茂才异等不中,讲学自给,来学者常数十百人。李觏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 “一时儒宗”。今存《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后。为纪念李觏,资溪县建有泰伯公园,塑有李觏雕像,李觏纪念馆正在建设之中。 
猜你喜欢

忆金鹅山沈山人二首·其一

君家山头松树风,适来入我竹林里。

一片新茶破鼻香,请君速来助我喜。

莫合九转大还丹,莫读三十六部大洞经。

闲来共我说真意,齿下领取真长生。

不须服药求神仙,神仙意智或偶然。

自古圣贤放入土,淮南鸡犬驱上天。

白日上升应不恶,药成且辄一丸药。

暂时上天少问天,蛇头蝎尾谁安著。

(0)

立秋日悲怀

清晓上高台,秋风今日来。

又添新节恨,犹抱故年哀。

泪岂挥能尽,泉终闭不开。

更伤春月过,私服示无缞。

(0)

寒食

晴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

綵绳拂花去,轻毬度阁来。

长歌送落日,缓吹逐残杯。

非关无烛罢,良为羁思催。

(0)

春日

忽觉东风景渐迟,野梅山杏暗芳菲。

落星楼上吹残角,偃月营中挂夕晖。

旅梦乱随蝴蝶散,离魂渐逐杜鹃飞。

红尘遮断长安陌,芳草王孙暮不归。

(0)

雪飞当梦蝶,风度几惊人。

半夜一窗晓,平明千树春。

花园应失路,白屋忽为邻。

散入仙厨里,还如云母尘。

(0)

塞马

塞马倦江渚,今朝神彩生。

晓风寒猎猎,乍得草头行。

夷狄寝烽候,关河无战声。

何由当阵面,从尔四蹄轻。

(0)
诗词分类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宴会 桃花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长江 松树 写风 写草 气节 沧桑 庐山 美食
诗人
夏良胜 俞士彪 廖大圭 吴景奎 周行己 周伯琦 陈洵 释广闻 申佳允 程通 许月卿 孟洋 赵汝燧 董俞 陶弼 梁兰 方千里 刘跂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