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月,皎洁如清霜。连营接幕夕流光。
流光犹得照故园,征人见月徒伤魂。
四时弦望如流去,可惜韶华暗中度。
深闺少年两别离,还如婵娟缺半规。
缺半规,三五来复圆,一身远戍何时旋?
关山月,皎洁如清霜。连营接幕夕流光。
流光犹得照故园,征人见月徒伤魂。
四时弦望如流去,可惜韶华暗中度。
深闺少年两别离,还如婵娟缺半规。
缺半规,三五来复圆,一身远戍何时旋?
《关山月》这首诗由明代诗人杨士奇所作,描绘了边关月色下的凄美景象与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首句“关山月,皎洁如清霜”,以“关山月”开篇,点明地点与时间,月光如霜般明亮,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寒冷的氛围。接着“连营接幕夕流光”,描述了边关军营相连,夜幕降临后,月光洒在营帐上,流光溢彩的景象,既展现了边关的壮阔,也暗示了战争的紧张与士兵的疲惫。
“流光犹得照故园,征人见月徒伤魂。”这两句是全诗的核心,通过对比月光照耀的故乡与远离家乡的征人,表达了戍边将士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孤独感。月光虽能照亮远方的家园,却无法慰藉身处异乡、心系故土的战士们,他们的内心充满了无尽的忧伤。
“四时弦望如流去,可惜韶华暗中度。”这句诗进一步深化了时间流逝的主题,暗示着岁月不待人,青春易逝,戍边的日子如同流水般匆匆过去,让人惋惜。同时,也反映了将士们在艰苦环境中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怀念。
“深闺少年两别离,还如婵娟缺半规。”这里将深闺中的女子与边关的少年进行了对比,两人都因分离而感到痛苦,如同新月之缺,预示着团圆的希望。这种对比不仅加深了对分离之苦的描绘,也体现了诗人对团聚的渴望。
最后,“缺半规,三五来复圆,一身远戍何时旋?”以月亮从缺到圆的变化,象征着分离与团聚的过程,表达了对亲人早日团聚的期盼。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战争早日结束、将士平安归来的祝愿。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边关将士的思乡之情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具有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历史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