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磴脱交荫,平坛得高岑。
高岑不可攀,哀湍激幽音。
穷源岂不得,爽气来骎骎。
灵润发山骨,沮洳下崖阴。
为问石上苔,妙理谁曾寻。
乾坤有乾溢,此水无古今。
下有灵物栖,倒影毛发森。
东州旱连岁,呼龙动云林。
顾此百丈潭,岂无三日霖。
为霖此虽能,鞭策由天心。
日暮碧云合,空山深复深。
盘磴脱交荫,平坛得高岑。
高岑不可攀,哀湍激幽音。
穷源岂不得,爽气来骎骎。
灵润发山骨,沮洳下崖阴。
为问石上苔,妙理谁曾寻。
乾坤有乾溢,此水无古今。
下有灵物栖,倒影毛发森。
东州旱连岁,呼龙动云林。
顾此百丈潭,岂无三日霖。
为霖此虽能,鞭策由天心。
日暮碧云合,空山深复深。
这首诗描绘了龙潭的壮丽景象和深邃的哲理。诗人以盘旋的山路与平坦的祭坛起笔,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内心情感交织在一起。"高岑不可攀,哀湍激幽音",既展现了山峰的险峻与水流的哀婉,也暗示了探索真理之路的艰难与内心的哀愁。
接着,“穷源岂不得,爽气来骎骎”表达了对探寻真理的渴望与对清新空气的向往,象征着追求知识与真理的决心。"灵润发山骨,沮洳下崖阴"则通过生动的比喻,赞美了自然界的生机与力量,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内在精神世界的探索。
“为问石上苔,妙理谁曾寻”,诗人以石上苔藓为喻,提出对宇宙奥秘的疑问,引人深思。接下来,“乾坤有乾溢,此水无古今”揭示了自然界的永恒与变化,以及时间的流逝与不变之间的辩证关系。
“下有灵物栖,倒影毛发森”描绘了潭底的神秘生物与它们在水面的倒影,增加了画面的神秘感和生命力。最后,“东州旱连岁,呼龙动云林”表达了诗人对干旱地区的深切关怀,以及希望通过呼唤龙雨来缓解旱情的愿望。
“顾此百丈潭,岂无三日霖”则进一步强调了龙潭的神奇力量,暗示了它能够带来雨水,缓解旱灾。“为霖此虽能,鞭策由天心”点明了雨水的来源并非人力所能控制,而是上天的旨意,体现了人与自然、命运与宿命之间的深刻联系。
“日暮碧云合,空山深复深”以日落时分的景色收尾,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让人感受到自然之美与哲学思考的和谐统一。整首诗不仅描绘了龙潭的自然景观,更蕴含了对生命、宇宙、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视角和哲学洞察力。
悲君刻意异时流,十载经春着敝裘。
新陇预知成马鬣,旧书何苦似蝇头。
孟郊骨相终赍志,贾谊才能竟不侯。
寂寞声名千古事,定知无益夜台幽。
怫郁厌烦暑,稍欣夕气清。
彷徨不能寐,解带临前庭。
长林激远飙,馀凉入疏棂。
白露被百草,河汉上纵横。
山气自高爽,久谐肥遁情。
羲和当此岁,振职在朱明。
金石亦为焦,况乃柔脆形。
阴泉变汤液,夕颖成枯茎。
念彼市朝士,复嗟田亩氓。
徙倚待明月,徘徊步列星。
炎蒸岂不苦,复畏秋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