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木萧疏怯岁寒,子脩相见喜平安。
世间宁有扬州鹤,休讶平生肉食难。
万木萧疏怯岁寒,子脩相见喜平安。
世间宁有扬州鹤,休讶平生肉食难。
这首诗《林下十二子诗·竹子脩》由宋代诗人王十朋所作,通过对竹子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感悟。
首句“万木萧疏怯岁寒”,描绘了冬日里万物凋零、瑟缩于严寒之中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凄清而肃穆的氛围。这里的“万木萧疏”不仅指自然界中树木的稀疏,也暗喻着世事的变迁和生命的脆弱。“怯岁寒”则表达了在寒冷季节中,万物对于生存环境的畏惧与适应,隐含了对自然法则的敬畏之情。
次句“子脩相见喜平安”,转而聚焦于人物情感。通过“子脩”这一形象,诗人表达了与友人重逢时的喜悦与安心。这里的“子脩”可能指的是竹子脩,也可能泛指朋友,但无论是哪一种解释,都体现了人际关系中的温暖与和谐。在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后,能够与挚友相会,共话平安,无疑是一种心灵上的慰藉。
后两句“世间宁有扬州鹤,休讶平生肉食难”,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诗人以“扬州鹤”为喻,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感慨。扬州鹤,象征着高洁、超脱的品质,但在现实中,人们往往难以达到这样的境界,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如“肉食难”(意指生活不易),让人感到无奈与困惑。这两句诗既是对人生境遇的反思,也是对理想追求的坚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观与人物情感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友谊以及理想与现实关系的思考。在简洁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哲理,体现了宋代文人的深邃思想和艺术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