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壶皆古制,此制独精奇。
昔自远公创,今传燕地规。
范金筒有量,剡木箭相宜。
翠盖旁承注,芳心递转移。
潜机分昼夜,浮刻定干支。
颇忆仙人掌,还疑太华池。
警更严国典,嘑旦肃官仪。
淮甸谯楼丽,韩铭款识垂。
绣衣朝发令,编户业趋时。
祇恐徵书促,听筹觐玉墀。
漏壶皆古制,此制独精奇。
昔自远公创,今传燕地规。
范金筒有量,剡木箭相宜。
翠盖旁承注,芳心递转移。
潜机分昼夜,浮刻定干支。
颇忆仙人掌,还疑太华池。
警更严国典,嘑旦肃官仪。
淮甸谯楼丽,韩铭款识垂。
绣衣朝发令,编户业趋时。
祇恐徵书促,听筹觐玉墀。
这首元代周伯琦的诗《赋得莲花漏送宗正多尔济巴勒公惟中赴淮东监宪任》以莲花漏为题材,表达了对宗正公宗惟中赴任淮东监察职务的祝福与期许。诗人首先赞美了莲花漏这种古代计时器的独特设计,追溯其源于远公创制,流传至今且在燕地仍有遵循。接着,他细致描绘了漏壶的构造,如金筒定量、剡木箭配合,以及翠盖承注、刻度分明的日夜交替和干支标识。
诗中融入了对仙人掌和太华池的联想,增添了神秘与高雅的气息,同时强调了漏壶在国家典章中的重要性,它警醒着官员们遵循礼仪,按时履行职责。淮甸谯楼的美丽和韩铭的铭记,进一步突显了漏壶的历史地位。诗人祝愿宗正公如同绣衣使者,清晨发布政令,引领编户百姓顺应时势。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宗惟中匆匆赴任的担忧,担心文书催促过急,他只能倾听漏壶的声音,尽快准备前往朝廷述职。整首诗寓情于物,既赞美了莲花漏的工艺之美,又寄寓了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和对职责的严肃态度。
惊风击面黄沙走,西出崤、函脱尘垢。
使君来自古徐州,声震河潼殷关右。
十里长亭闻鼓角,一川秀色明花柳。
北临飞槛卷黄流,南望青山如岘首。
东风吹开锦绣谷,渌水翻动蒲萄酒。
讼庭生草数开樽,过客如云牢闭口。
楚人少井饮,地气常不泄。
蓄之为惠泉,坌若有所折。
泉源本无情,岂问浊与澈。
贪、愚彼二水,终古耻莫雪。
只应所处然,遂使语异别。
泉傍地平衍,泉上山嵽嵲。
君子慎所居,此义安可缺。
古人贵言赠,敢用况高节。
不为冬霜乾,肯畏夏日烈。
泠泠但不已,海远要当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