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风击面黄沙走,西出崤、函脱尘垢。
使君来自古徐州,声震河潼殷关右。
十里长亭闻鼓角,一川秀色明花柳。
北临飞槛卷黄流,南望青山如岘首。
东风吹开锦绣谷,渌水翻动蒲萄酒。
讼庭生草数开樽,过客如云牢闭口。
惊风击面黄沙走,西出崤、函脱尘垢。
使君来自古徐州,声震河潼殷关右。
十里长亭闻鼓角,一川秀色明花柳。
北临飞槛卷黄流,南望青山如岘首。
东风吹开锦绣谷,渌水翻动蒲萄酒。
讼庭生草数开樽,过客如云牢闭口。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苏轼所作,名为《送孔郎中赴陕郊》。诗人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艺术造诣,描绘了一幅送别之景。
“惊风击面黄沙走,西出崤、函脱尘垢。”开篇即以激烈的笔触展现了送行时的气氛,一阵狂风吹来,黄沙飞扬,亲朋好友们走出城郭,远离尘世的喧嚣。这里的“西出”指向的是孔郎中将要赴任的地方——陕郊。
“使君来自古徐州,声震河潼殷关右。”诗人提及孔郎中的身份和他即将前往之地的历史渊源,这里的“使君”尊称表明孔郎中身为官员,而“古徐州”的提及则增加了历史的厚重感。
“十里长亭闻鼓角,一川秀色明花柳。”接下来的两句,诗人通过耳濡目染的手法,让读者仿佛也能听见远处传来的军中鼓角声,以及眼前一川秀丽之景和春日的花柳。
“北临飞槛卷黄流,南望青山如岘首。”此处描绘了送别之地的地理环境,北边是奔腾不息的河水,南面则是连绵起伏的青山。这两句通过对比手法,强化了景物的鲜明度和立体感。
“东风吹开锦绣谷,渌水翻动蒲萄酒。”诗人接着描写了春日东风下的美好景致,以及清澈的溪流中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溪边的蒲萄酒更加香醇可口。
“讼庭生草数开樽,过客如云牢闭口。”最后两句则转向了人事和情感。诗中的“讼庭”通常指官府之地,这里则暗示孔郎中新任的职位与场所。而“过客如云牢闭口”表达的是送行者心中的不舍和对未来的一种期待。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以及对人事变迁的深刻感悟,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高超的艺术成就。
谁言天去远,山上有楼台。
峰色引溪色,共入茱萸杯。
行当登泰山,云扫日月开。
柏乌与城乌,两处休鸣哀。
授经闻汉帝,尝此讲秦馀。
一日承丹诏,同时见子虚。
来游琼阁外,閒傍药栏初。
柳絮轻黏履,薇条涩惹裾。
解归巢上燕,思寄袖中书。
此鸟如矜慎,飞飞与客疏。
与君先后发,同走向京华。
羡跃青骊去,将乘乌榜赊。
著鞭辞宿雨,渡水踏春沙。
闻道求为县,应当学种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