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山泽民,浪迹随渔樵。
岂意蒙齿录,置身事清朝。
矧居翰林场,交好皆英僚。
岁时遇伏腊,诗酒常见招。
壮怀固浩浩,白发何萧萧。
醉来目云汉,寂默神弥超。
我本山泽民,浪迹随渔樵。
岂意蒙齿录,置身事清朝。
矧居翰林场,交好皆英僚。
岁时遇伏腊,诗酒常见招。
壮怀固浩浩,白发何萧萧。
醉来目云汉,寂默神弥超。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绂所作的《腊日梁修撰用之以还家初散紫宸朝七字为韵命赋七首》中的第七首。诗中,诗人以自述的方式,表达了自己从山野隐士转变为朝廷官员后的心境变化。
首句“我本山泽民,浪迹随渔樵”,诗人自谦地表示自己原本只是山野间的一介平民,过着随波逐流的生活,与渔夫樵夫为伴。这种生活状态与官场的忙碌形成了鲜明对比。
接着,“岂意蒙齿录,置身事清朝”两句,诗人表达了对进入官场的意外和无奈。他未曾料到自己会成为朝廷的记录者,不得不卷入政治的漩涡之中。
“矧居翰林场,交好皆英僚”描绘了诗人身处翰林院的情景,与众多才华横溢的同僚交往。这既是一种荣耀,也意味着责任与压力。
“岁时遇伏腊,诗酒常见招”表明诗人虽然身在官场,但依然能享受节日聚会的乐趣,与朋友们饮酒赋诗,保持了一定的人情味。
“壮怀固浩浩,白发何萧萧”则体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感慨。一方面,他有着豪迈的壮志,另一方面,岁月不饶人,白发已生,青春不再,这种对比让人感到一种淡淡的哀愁。
最后,“醉来目云汉,寂默神弥超”描绘了诗人醉酒后的状态。他仰望星空,内心宁静而超脱,似乎在思考人生的意义与宇宙的广阔。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诗人从自由自在的山野生活到官场束缚的心理转变,以及在官场中寻求精神寄托的过程。
与君去年别,君来竟悲喜。
乘马夜访君,备陈昔行李。
五月辞吴中,六月渡扬子。
七月行丧妻,是月子又死。
买棺无橐金,助贷赖知己。
娇儿昼夜啼,幼女饮食止。
行路况炎蒸,悲哀满心耳。
青铜不忍照,憔悴邻于鬼。
八月至都下,少长疾未已。
一婢复嗑然,老媪几不起。
君门日预朝,仆乘贫可耻。
十月补王畿,受代隔岁纪。
闭门陋巷中,闷默阅书史。
初闻君至之,如见湖山美。
今闻君复还,为我谢云水。
故交傥相问,怀抱今如此。
岂乏南飞雁,岂无东下鲤。
自同嵇康懒,作书愁把纸。
拍岸千寻水,陪京第一州。
艳光落日改,明月与人留。
细浪差差蹙,深湾曲曲幽。
跳鳞无限乐,春蔓不胜柔。
晚下蛙为吹,闲来叶作舟。
乱禽喧后坞,急雨过西畴。
负笱渔郎去,将雏燕子秋。
跨桥寻岛入,疏窦出城流。
密树能藏马,晴沙自立鸥。
缘何探景备,平昔从公游。
平时易水头,不复起边愁。
壮士去来久,寒波空自流。
临塘移鹭羽,隔戍见毡裘。
半似江南美,军和胜宴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