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以纲常重,岂乐山水间。
匪为急流退,亦殊倦飞还。
功名等浮云,所遇非时艰。
讲学思明道,正气留人寰。
假如易其地,宁不为文山。
世儒徒见陋,动以隐称难。
吁嗟沮溺辈,未应若是班。
公以纲常重,岂乐山水间。
匪为急流退,亦殊倦飞还。
功名等浮云,所遇非时艰。
讲学思明道,正气留人寰。
假如易其地,宁不为文山。
世儒徒见陋,动以隐称难。
吁嗟沮溺辈,未应若是班。
这首诗通过对罗文毅公的追忆与赞美,展现了其高尚的人格与坚定的信念。诗中提到“公以纲常重”,强调了罗文毅公对伦理道德的重视,体现了他作为士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岂乐山水间”则暗示了他并非寻求逃避现实的隐逸之士,而是坚守在社会之中,积极面对挑战。
“匪为急流退,亦殊倦飞还”两句,通过比喻手法,表达了罗文毅公并非因外界压力而退缩,也非厌倦世俗生活而归隐,而是出于对理想与责任的坚持。接着,“功名等浮云,所遇非时艰”表明他对功名利禄持淡泊态度,面对困难时展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
“讲学思明道,正气留人寰”赞扬了罗文毅公在学术上的追求与贡献,以及他所传递的正能量对社会的影响。最后,“假如易其地,宁不为文山”表达了如果罗文毅公身处不同的环境,同样会成为像文天祥一样的英雄人物,进一步凸显了他的伟大品质。
诗的后半部分“世儒徒见陋,动以隐称难”批评了那些只看到表面现象,不愿承担社会责任的学者,强调了罗文毅公不同于他们的高尚情操。“吁嗟沮溺辈,未应若是班”则将罗文毅公与古代的隐士相比,认为他的行为更加值得尊敬和学习。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高度评价了罗文毅公在道德、学术和社会责任方面的卓越表现,表达了对其人格魅力的深深敬仰。
忆昔神游姑射山,梦中栩栩片时还。
冰肤不许寻常见,故隐轻云薄雾间。
牡丹半坼初经雨,雕槛翠幕朝阳。
娇困倚东风,羞谢了群芳。
洗烟凝露向清晓,步瑶台、月底霓裳。
轻笑淡拂宫黄。浅拟飞燕新妆。
杨柳啼鸦昼永,正秋千庭馆,风絮池塘。
三十六宫,簪艳粉浓香。
慈宁玉殿庆清赏,占东君、谁比花王。
良夜万烛荧煌。影里留住年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