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界种性,有万妍丑。生顺死逆,梦夜想昼。
往复无间,声度垣牖。皆依末那,戏论成就。
而末那体,无作无受。譬如空花,实无而有。
一念了知,光明通透。我如是见,无有错谬。
是为心宗,祖佛授手。孰振颓纲,秀杰奇茂。
稽首永明,月临星斗。
三界种性,有万妍丑。生顺死逆,梦夜想昼。
往复无间,声度垣牖。皆依末那,戏论成就。
而末那体,无作无受。譬如空花,实无而有。
一念了知,光明通透。我如是见,无有错谬。
是为心宗,祖佛授手。孰振颓纲,秀杰奇茂。
稽首永明,月临星斗。
这首诗由宋代的释德洪所作,名为《永明禅师真赞二首(其一)》。诗中以深邃的哲理和禅宗思想,描绘了对禅宗大师永明禅师的崇敬之情。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探讨了生命、梦境、因果、真理等深刻主题。
“三界种性,有万妍丑”,开篇即揭示了世间万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丑陋的一面,体现了对人生百态的洞察。
“生顺死逆,梦夜想昼”,描述了生命的循环与变化,生与死、梦与醒之间的相互转换,暗示了生命的短暂与轮回。
“往复无间,声度垣牖”,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声音的穿透力,无论过去与未来,声音都能跨越界限,传达信息,象征着智慧与真理的普遍性和永恒性。
“皆依末那,戏论成就”,提到末那识(藏文:意译为“我执”),在佛教中指个体自我意识的根源,通过戏论(无意义的辩论)形成自我概念,强调了认识自我的重要性。
“而末那体,无作无受”,进一步阐述了末那识的本质,即它既不创造也不接受,如同空花,虽看似存在,实则并无实体,以此比喻自我意识的虚幻性。
“一念了知,光明通透”,强调了通过觉悟一念,能够洞悉宇宙真理,达到心灵的光明与通透,体现了禅宗追求内心觉醒的宗旨。
“我如是见,无有错谬”,表达出诗人对于禅宗见解的坚定信念,认为自己的理解是正确的,没有错误。
“是为心宗,祖佛授手”,指出禅宗的核心在于心的觉醒,是祖师和佛陀亲自传授的智慧。
“孰振颓纲,秀杰奇茂”,赞扬永明禅师以其卓越的智慧和非凡的才能,振作衰败的教义,使佛法更加繁荣昌盛。
“稽首永明,月临星斗”,最后以礼赞的形式,向永明禅师致以最高的敬意,将他比作照亮夜空的明月,寓意其智慧与教诲如同星辰般璀璨,指引众生。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对永明禅师的崇高敬仰,也蕴含了深刻的禅宗哲学思想,引导读者思考生命、自我、真理等根本问题。
芳塘看逾好。绿遍依前草。而今梦断云窗渺。
新词谁解道。新词谁解道。图中彩笔,琴间凄调。
愿来世、长相保。朱弦锦段浑閒了。伤心人已老。
伤心人已老。
大江瓴建山盘错,扁舟旧经行处。
激石鸣榔,乘风挂席,别有绿波南浦。来时细雨。
问野馆浓花,者回开否。
树老云荒,拜鹃依约见臣甫。
瞿塘西上更远,莫黄牛极目,朝暮如故。
聚鹤寻峰,啼猿度峡,消得韶华如许。天涯倦旅。
待著意酬春,锦官城路。画里前尘,放翁曾记取。
阁小留香,庭深种纸,旗枪镇日流连。
玉麈同挥,墨林风调翩翩。
何须浊酒浇胸臆,指层楼、慵问诗仙。晚凉天。
红涤纤尘,翠里疏烟。
水西觞咏家风旧,便云萍小住,也足清缘。
花底朝回,怀人句写鸾笺。
春风细啜红薇露,玉壶清、风味依然。擘龙团。
分绿窗纱,长共婵娟。
君家门对浙江潮。明月一琴招。
成连去后知音渺,叶清商、雅韵都遥。
梦里水晶宫阙,送风赠与潇潇。鸥波螺黛对花描。
艳福羡谁销。紫桑陶翟传偕隐,祝鸾凰、暮暮朝朝。
我是水云道士,七弦呜咽难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