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来知静理,在世比虚舟。
偶此同生灭,因之任去留。
色空庐阜起,禅定虎溪流。
已矣东林社,长廊槲叶秋。
年来知静理,在世比虚舟。
偶此同生灭,因之任去留。
色空庐阜起,禅定虎溪流。
已矣东林社,长廊槲叶秋。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静理的追求与对世事的超脱。首句“年来知静理,在世比虚舟”以“虚舟”比喻在世间漂泊无定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诗人对平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淡然态度。接着,“偶此同生灭,因之任去留”则进一步阐述了诗人对于生命短暂和世事无常的理解,他选择随缘而行,不为外物所累。
“色空庐阜起,禅定虎溪流”两句,运用了“庐阜”(庐山)和“虎溪”这两个富有禅意的地名,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宁静与修行的深入。庐山的起落与虎溪的流淌,既是自然景象的描绘,也是内心世界平静与流动的隐喻。
最后,“已矣东林社,长廊槲叶秋”表达了诗人对东林寺这一修行之地的感慨,以及对时光流逝、岁月更迭的领悟。东林社的结束,意味着一次修行的终结,而长廊下的槲叶秋,则是自然界季节变换的象征,暗示着生命的轮回与不变的自然规律。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人生、自然和修行的独到见解,以及对宁静生活的深深向往。
弱弱谁氏子,鲜鲜一何姝。
来奔富人家,妻与富人俱。
严妆问夫子,我岂彼室如。
夫子笑遣之,彼宁与汝都。
升堂由阼阶,德色溢以舒。
亲宾不敢笑,退语相嚱吁。
高堂聚群婢,唯诺相咨睢。
家事忽不图,顾指取自如。
朝令拆柱薪,暮遣藩篱除。
风雨半夜来,百衅生不虞。
屋压盗随至,夫死别嫁夫。
东邻有淑子,惟不事铅朱。
端居待人求,正色不敷腴。
清镜见白发,行媒不顾闾。
不知爱妻人,取舍何异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