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芹泮也儒冠,底事缁袍染异端。
孤岛一灯开佛屋,长身七尺占僧单。
钟鸣鱼叩随缘过,棹舞鸥飞取次看。
亭下听经鼋在否,石栏摇影碧波寒。
少年芹泮也儒冠,底事缁袍染异端。
孤岛一灯开佛屋,长身七尺占僧单。
钟鸣鱼叩随缘过,棹舞鸥飞取次看。
亭下听经鼋在否,石栏摇影碧波寒。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李昴英的作品,名为《送鉴师住灵洲寺》。通过对全诗的分析,我们可以窥见作者深厚的情感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首句“少年芹泮也儒冠”表明主人公年轻时便已有出众的才华,戴上了象征知识与智慧的儒家冠冕。紧接着,“底事缁袍染异端”则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情状,主人公似乎在寻找一种不同于常人的生活方式。
“孤岛一灯开佛屋”这一句让人联想到了宁静而神秘的佛教世界,孤岛上的那盏灯光象征着心灵的觉醒和向往。随后的“长身七尺占僧单”则具体描绘了主人公在寺庙中修行的形象,他的身材高大,穿着僧人的袈裟,显示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
接下来的“钟鸣鱼叩随缘过”和“棹舞鸥飞取次看”两句,则通过对寺庙中钟声和水鸟飞翔的描写,传达了一种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心境。这里,“钟鸣”象征着心灵的觉醒,“鱼叩”则代表了生命力的跳动,而“棹舞鸥飞”则表现出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尾句“亭下听经鼋在否,石栏摇影碧波寒”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寺庙景象。主人公在亭下聆听佛经,心中或许充满了对生命和宇宙的深刻思考。而“鼋在否”则让人想象到是否还有其他同道之人与他分享这份宁静。最后,“石栏摇影碧波寒”不仅形容了寺庙四周的自然景观,也映射出主人公内心的清凉和平静。
李昴英在这首诗中通过对僧侣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己对于精神追求和超脱尘世的向往。同时,他也展示了自己的文学才华,将景物与情感融为一体,创造出了一幅生动的宗教修行图景。
垂杨作鞭花溅血,送郎上马出门别。
望郎不归认郎马,马头为记同心结。
官街晓听金铃声,楼头远远看分明。
怕为他人换将去,马是人非空复情。
亦愁人归马不见,桃花骨换梨花面。
马足郎心那得凭,试问衔坭紫胡燕。
度门竺乾西,经律森灵鹫。
东来九万里,震旦标一秀。
中分黄梅枝,却挂堆蓝岫。
涧玉注远香,莲花递相覆。
石窌久巳荒,镫幢宛然旧。
拂拭匪在今,舍筏无先后。
岐别极恒沙,得悟超尘漏。
愿以此鷇音,化作千狮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