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送僧》
《送僧》全文
明 / 董其昌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蒸]韵

苕霅一时僧,千峰兴欲乘。

龙蛇随北学,衣钵问南能。

初地游方惬,弥天秀益增。

谁知碧云句,侍者续传灯。

(0)
鉴赏

这首《送僧》由明代诗人董其昌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僧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与传承之道。

首句“苕霅一时僧”,开篇即点出送别的对象是同时期的僧侣,暗示了他们之间有着共同的经历和深厚的友谊。接着,“千峰兴欲乘”一句,以壮丽的山峰比喻僧侣们追求佛法的精神境界,表达了对僧侣们修行之路的赞美与向往。

“龙蛇随北学,衣钵问南能”两句,运用生动的比喻,将僧侣们的求学过程比作龙蛇随风而动,既形象又富有哲理,展现了僧侣们在南北两地寻求佛法真谛的艰辛与执着。同时,也暗含了知识与智慧的传承,衣钵象征着佛法的传承,南北则代表了不同地域的文化与思想交流。

“初地游方惬,弥天秀益增”中,“初地”指佛教中的初入佛门之地,这里用来形容僧侣们开始修行时的喜悦与满足感。“游方”则是僧侣云游四方,广求佛法之意。这两句表达了僧侣们在修行过程中不断成长,不仅个人修为有所提升,也为佛法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最后,“谁知碧云句,侍者续传灯”两句,以“碧云句”比喻高深莫测的佛法,暗示了僧侣们所掌握的佛法深奥难解。而“侍者续传灯”则寓意着僧侣们在佛法的传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同灯火照亮前行的道路,使得佛法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这句话也表达了对僧侣们在佛法传承中所起作用的高度赞扬。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僧侣修行、求知、传承的描绘,展现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僧侣们为佛法传播所付出的努力与奉献,充满了对僧侣精神的敬仰之情。

作者介绍
董其昌

董其昌
朝代:明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明代书画家。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董其昌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
猜你喜欢

万卉趁枯死,香金斗晚葩。

甘名应得露,野色岂如家。

俗态惜迟暮,芳情谁怨嗟。

重阳樽酒伴,不见牡丹花。

(0)

故端明殿学士工部尚书致仕清源王公挽辞二首·其一

台阁留风论,蕃垣著治功。

时皆推旧德,心自信孤忠。

骥骋常疲险,鹏抟不遇风。

晚年探妙理,顿看世缘空。

(0)

赴新定过七里濑

舟过严陵濑,凉秋水木清。

鼓旗知郭近,鱼鸟见人惊。

云乱迷山色,滩长杂雨声。

一毫名利事,搔首愧平生。

(0)

采真堂赠郭诚思

香车晓驾九花虬,笳管声中到十洲。

太一元君传密命,许君长住八琼楼。

(0)

过汧河

岐南一舍过长汧,路近陈仓始入山。

三十三程桥栈外,平川始下鹿头关。

(0)

再和留守相公继示雅章

两两台符世仰瞻,高怀冲淡厌华簪。

经纶器业时方赖,难遂南阳卧草庵。

(0)
诗词分类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写景 游玩 饮酒
诗人
查升 孙奇逢 陆羽 陆希声 刘邦 卢谌 顾允成 马怀素 刘三吾 李天馥 杨云翼 乔吉 萧观音 伍乔 窦光鼐 桓温 薛莹 虞羲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