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庭兰玉照乡闾,自昔虽贫乐有馀。
岂独家人在中馈,却因《麟趾》识《关雎》。
云軿忽已归仙府,乔木依然拥旧庐。
忍把还乡千斛泪,一时洒向老莱裾。
闺庭兰玉照乡闾,自昔虽贫乐有馀。
岂独家人在中馈,却因《麟趾》识《关雎》。
云軿忽已归仙府,乔木依然拥旧庐。
忍把还乡千斛泪,一时洒向老莱裾。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为其母亲余主簿所作的挽词,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和哀悼之情。全诗语言质朴而情感真挚,通过描绘闺庭景象与母子之间的深厚感情,展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
"闺庭兰玉照乡闾,自昔虽贫乐有馀。岂独家人在中馈,卻因《麟趾》识《关雎》。" 这几句诗描绘了一幅温馨的家庭生活画面。在这个环境里,即便是平凡而贫困的日子,也充满了快乐和余裕。这里的“闺庭兰玉”象征着母亲的贤淑与家风,而“自昔虽贫乐有馀”则表明即使生活清贫,但家庭成员间的相处之乐已经足够丰盈。"岂独家人在中馈,卻因《麟趾》识《关雎》" 这两句强调了诗人通过学习古代文化,如《麟趾》、《关雎》,认识到家庭和睦的重要性。
"云軿忽已归仙府,乔木依然拥旧庐。忍把还乡千斛泪,一时洒向老莱裾。" 这几句诗表达了对逝者深切的哀思。"云軿"是古代神话中仙人的车辆,这里借指母亲去世升入仙界。"乔木依然拥旧庐"则形象地描绘了家园依旧,只是缺少了母亲的身影,使人不禁生出无限哀伤。最后两句,诗人以极其沉痛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对于母亲去世的巨大悲痛,以及无法抑制的泪水。
整首挽词通过对家园、母爱和文化传承的深情描绘,展现了作者对逝者的无尽思念与哀悼之情,是一篇充满亲情力量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