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家热釜趁缫忙,火候长存蟹眼汤。
多茧不须愁不辨,时时频见脱丝?。
蚕家热釜趁缫忙,火候长存蟹眼汤。
多茧不须愁不辨,时时频见脱丝?。
这首元代诗人王祯所作的《热釜》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蚕农在繁忙的缫丝季节中,利用热釜进行煮茧的情景。诗中通过“热釜”这一形象,展现了蚕农们辛勤劳作的场景,以及他们对蚕丝品质的严格要求。
首句“蚕家热釜趁缫忙”,开篇点题,直接描绘出蚕农们在忙碌的缫丝季节中,利用热釜煮茧的景象。这里的“热釜”不仅指煮茧的器具,也象征着蚕农们火热的工作热情和紧张的劳动节奏。
次句“火候长存蟹眼汤”,进一步描述了煮茧的过程。蟹眼汤指的是水温恰到好处,如同螃蟹眼中的波纹,既不过热也不过冷,正好适合煮茧。这句诗巧妙地将生活中的常见景象与蚕丝制作的技艺结合,体现了蚕农们对工艺细节的精准把握。
后两句“多茧不须愁不辨,时时频见脱丝?”则表达了蚕农们对于大量产出的蚕茧并不担心无法分辨其质量,反而经常能看到蚕丝从茧中顺利脱出的喜悦。这里不仅体现了蚕农们对工作的熟练掌握,也流露出他们对丰收的期待和满足感。
整体而言,《热釜》诗通过对蚕农日常劳作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古代蚕丝业的生产场景,以及蚕农们对工作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诗中充满了对自然与劳动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侧面。
官冷如浆病满身,凌寒不易过天津。
少年留取多情兴,请待花时作主人。
故人沧洲吏,深与世情薄。
解印二十年,委身在丘壑。
买田楚山下,妻子自耕凿。
群动心有营,孤云本无著。
因收溪上钓,遂接林中酌。
对酒春日长,山村杏花落。
陆生鄱阳令,独步建溪作。
早晚休此官,随君永栖托。
登高复送远,惆怅洞庭秋。
风景同前古,云山满上游。
苍苍来暮雨,淼淼逐寒流。
今日关中事,萧何共尔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