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笏溪流曲抱村,游丝白日静秋原。
村翁不识銮舆过,跣足科头倚荜门。
滑笏溪流曲抱村,游丝白日静秋原。
村翁不识銮舆过,跣足科头倚荜门。
这首诗描绘了乡村郊外宁静祥和的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
首句“滑笏溪流曲抱村”,以“滑笏”形容溪水的流动,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溪流在曲折蜿蜒中环绕村庄的情景,给人一种流畅而宁静的感觉。溪流的动态与村庄的静态形成对比,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
次句“游丝白日静秋原”,“游丝”指的是随风飘动的细长丝线,这里用来比喻秋天田野上轻柔飘逸的草茎或植物的细丝,与“白日”相映衬,营造出一片宁静而明亮的秋日景象。整个句子通过“游丝”和“白日”的描绘,勾勒出一幅秋日田野的宁静画卷。
第三句“村翁不识銮舆过”,“村翁”指的是乡村的老者,“銮舆”则是古代皇帝出行时乘坐的华丽车辆。这句话通过老者的无知觉,巧妙地表现了皇帝经过乡村时的低调与隐秘,同时也反映了乡村与外界的隔绝状态,以及老者对日常生活的专注与淡泊。
最后一句“跣足科头倚荜门”,“跣足”意为赤脚,“科头”则指不戴帽子,这两词形象地描绘了老者在家中随意的姿态。倚靠在柴门旁,既体现了老者的闲适生活状态,也暗示了乡村生活的简朴与宁静。整个句子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老者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以及乡村生活的质朴与和谐。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乡村郊外的宁静之美,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