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生北牖下,因霜渐黄萎。
竹惟不畏寒,竹花陨差差。
无情有荣悴,有情能弗悲。
相辞风雨霰,相娱竽瑟篪。
良朋共晨夕,常苦隔山涯。
谁能不惜别,皓首惋离居。
蕉生北牖下,因霜渐黄萎。
竹惟不畏寒,竹花陨差差。
无情有荣悴,有情能弗悲。
相辞风雨霰,相娱竽瑟篪。
良朋共晨夕,常苦隔山涯。
谁能不惜别,皓首惋离居。
这首诗名为《感秋十二首(其五)》,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彭孙贻所作。诗中以秋天的景象为背景,通过对比不同植物在季节变换中的表现,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友情的感慨。
诗的前四句“蕉生北牖下,因霜渐黄萎。竹惟不畏寒,竹花陨差差。”描绘了秋天的景象:北窗下的芭蕉叶因霜而逐渐枯黄凋零,而竹子却在严寒中依然挺立,竹花随风飘落。这里通过芭蕉与竹子的不同反应,隐喻了生命中不可避免的衰败与坚韧。
接下来的“无情有荣悴,有情能弗悲。”一句,诗人将自然界的荣枯与人的情感联系起来,指出虽然自然界的生命有其自然规律,但人对于亲历的变迁往往难以释怀,表达了对时间无情流逝的感慨。
“相辞风雨霰,相娱竽瑟篪。”描述了人们在风雨交加的天气中相互慰藉,用音乐来寄托情感,反映了在困难时刻人们寻求心灵慰藉的普遍心理。
“良朋共晨夕,常苦隔山涯。”表达了诗人对好友的思念之情,即使日夜相伴,也常常因为地理或时间的阻隔而感到痛苦。
最后,“谁能不惜别,皓首惋离居。”点明了对离别的不舍,即使是白发苍苍的老年,也无法摆脱对相聚时光的怀念和对离别的哀伤。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沉的人情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友情和时间的深刻思考,以及在面对自然规律和人生离合时的复杂情感。
客里伤春浅。问今年梅蕊,因甚化工不管。
陌上芳尘行处满。可计天涯近远。
见说道、迷楼左畔。一似江南先得暖。
向何郎、庭下都寻遍。辜负了,看花眼。
古来好物难为伴。只琼花一种,传来仙苑。
独许扬州作珍产。便胜了、千千万万。
又却待、东风吹绽。自昔闻名今见面。
数归期、屈指家山晚。归去说,也稀罕。
春衫快马君来时,寒江稳泛君今归。
人生聚散定何许,怅望十年三别离。
忆昔见君石城下,杂佩瑶瑜间兰麝。
三年一鸣惊倒人,欲和薰风奏韶夏。
翰林主人子墨卿,文章意气飘朝云。
君归但扫三千牍,后会却揖贤书登。
离离漠漠霜芜没,江上阴风搅寒日。
不用长吟河畔草,与君且尽杯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