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色随行止,溪声满见闻。
灯花秋寂淡,香火夜氛氲。
野色迷修竹,厨烟长白云。
大夫材力健,故宠寺僧勤。
山色随行止,溪声满见闻。
灯花秋寂淡,香火夜氛氲。
野色迷修竹,厨烟长白云。
大夫材力健,故宠寺僧勤。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邃的寺院景象。首联“山色随行止,溪声满见闻”以动态的视角描绘了山色与溪流随着行人的脚步和耳畔的声音,生动展现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颔联“灯花秋寂淡,香火夜氛氲”则转向夜晚的寺院,通过“灯花”与“香火”的细节,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庄严的氛围,秋夜的寂静与香火的氤氲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寺院的神秘与超凡脱俗。
颈联“野色迷修竹,厨烟长白云”进一步扩展了画面,将寺院置于广阔的自然之中,修竹与白云相映成趣,不仅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也暗示了寺院与自然界的紧密联系,以及僧人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尾联“大夫材力健,故宠寺僧勤”则以对寺院僧侣的赞美收尾,表达了对僧人勤奋修行、守护佛法的敬意,同时也暗含了对彭汝砺自身或他人在精神追求上坚韧不拔的肯定。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寺院的宁静之美,以及僧侣们虔诚修行的生活状态,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自然与宗教精神的深刻感悟。
武夷山水东南绝,行人往来慕高节。
千言万语写不尽,举头一览群峰列。
苍松怪石势欲奔,峭壁雄崖怒相颉。
中藏万古心,就隐三寸舌。
神仙事渺茫,俯仰愧中辍。
静观物理总纷纭,只好投簪共樵说。
朝从鹿豕游,夜伴溪云歇。
芒鞋竹杖任徘徊,长啸高吟恣怡悦。
饥餐古桧精,渴饮幽泉洁。
我来武夷山,老景成饕餮。
烦师借问九曲溪,终南捷径何优劣。
朔风起庭树,宿鸟惊寒枝。
高馆敞虚寂,迢迢夜何其。
别来仅踰月,如隔三秋期。
所怀叙未终,示我琼瑶词。
银烛照绮席,酌我黄金卮。
谈笑意方适,坐久浑忘疲。
人生会合难,聚散自有时。
明晨俶行装,又与君别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