咫尺疑无路,遥空拥翠微。
树皆穿石出,峰欲带云飞。
人迹天边下,鸦声海外归。
曾闻除夕夜,舍利有光辉。
咫尺疑无路,遥空拥翠微。
树皆穿石出,峰欲带云飞。
人迹天边下,鸦声海外归。
曾闻除夕夜,舍利有光辉。
这首诗描绘了双峰山的壮丽景色与宁静氛围,充满了自然之美和深邃的哲思。
首联“咫尺疑无路,遥空拥翠微”,以“咫尺”与“遥空”对比,展现出山峰之高峻与天空之辽阔。疑无路,暗示山势险峻,而遥空拥翠微则描绘出远处山峰被翠绿的云雾环绕的景象,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又宁静的意境。
颔联“树皆穿石出,峰欲带云飞”,进一步展现了山中自然景观的独特之处。树木似乎穿透岩石生长而出,显示出生命力的顽强;而山峰仿佛要带着云雾飞翔,既形象又富有想象力,将静态的山景赋予动态感,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
颈联“人迹天边下,鸦声海外归”,转而描写山间的人迹罕至与自然界的生物活动。人迹稀少,鸦声归巢,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宁静氛围,同时也暗示了山林的广阔与深远。
尾联“曾闻除夕夜,舍利有光辉”,以传说中的“舍利”象征着某种神圣或超凡的存在,与前文的自然景观相呼应,增添了诗歌的神秘色彩。除夕夜的场景,不仅丰富了时间维度,也暗示了自然与人类文化之间的联系,以及对美好、神圣事物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双峰山的壮丽景色,融合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晓来极目同云,暧空降雪花零乱。
平生尘想,老来俗状,都齐惊散。
玉凤凌霄,素虬横海,一杯相劝。
任霓裳学舞,梅妆作面,终不似、天裁剪。
正是年华美满。斗迎春、巧飞钗燕。
冲寒醉眼,倚空长揖,群仙笑粲。
说道瑶池,有人来报,西真开宴。
便争回蕊佩,高驰羽驾,卷东风转。
晨光澹凉月,霁宇来清风。
轻舟泛涟漪,初旭升曈眬。
水气散洲渚,蔓花缀榛丛。
我行何所之,故林翳蒿蓬。
舍棹理幽径,开颜揖前峰。
出门望平皋,良苗郁以葱。
恭惟昔先人,有此一亩宫。
遗字满尘壁,所忧非困穷。
但愿君与相,燮调致年丰。
谅哉烈士心,举世故莫同。
踟蹰不忍去,恻怆结微衷。
郊原同按辔,杖屦陟青冥。
山色混林樾,溪光照斗星。
螺峰高插戟,兔径曲穿庭。
□□一声远,千岩特地青。
镇长淮,一都会,古扬州。
升平日,珠帘十里春风、小红楼。
谁知艰难去,边尘暗,胡马扰,笙歌散,衣冠渡,使人愁。
屈指细思,血战成何事,万户封侯。
但琼花无恙,开落几经秋。故垒荒丘。似含羞。
怅望金陵宅,丹阳郡,山不断绸缪。
兴亡梦,荣枯泪,水东流。甚时休。
野灶炊烟里,依然是,宿貔貅。
叹灯火,今萧索,尚淹留。
莫上醉翁亭,看濛濛雨、杨柳丝柔。
笑书生无用,富贵拙身谋。骑鹤东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