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亦濂溪叶亦田,绣成丝线定针仙。
看来却拟询毛郑,知在国风第几篇。
花亦濂溪叶亦田,绣成丝线定针仙。
看来却拟询毛郑,知在国风第几篇。
这首诗以花为喻,巧妙地融入了邹一桂的《联芳谱》这一主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与对传统文化的独到见解。
首句“花亦濂溪叶亦田”,以“濂溪”暗指周敦颐,他是北宋理学的开山鼻祖,以莲花象征高洁的品格。此处将花比作濂溪,叶比作田野,既赞美了花的高雅,也隐含了对大地滋养万物的感激之情。同时,“田”字又与“联芳谱”中的“谱”字相呼应,暗示了诗中所描绘的花卉与《联芳谱》中的植物有着内在的联系。
次句“绣成丝线定针仙”,将花比作精美的刺绣,丝线比喻为细腻的技艺,而“针仙”则寓指技艺高超的绣工。这里不仅赞美了花的美丽,更表达了对邹一桂在花卉研究上精湛技艺的敬佩。
后两句“看来却拟询毛郑,知在国风第几篇”,转而探讨花与古代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毛郑指的是毛亨和郑玄,他们是汉代著名的经学家,对《诗经》的研究贡献巨大。诗人在这里提出疑问,这些花是否能被收录于《诗经》的国风部分,以及它们可能出现在哪一篇中。这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诗经》的熟悉与尊重,也表达了对邹一桂所著《联芳谱》中花卉描述艺术性的高度认可。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比喻和深邃的联想,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传统之美的深刻理解与独特感悟,同时也对邹一桂的学术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
婴儿抱母,稚笋抱竹。齿龀发角,新篁解箨。
一节一节,笋离竹立,一步一步,子离母去。
一步千里,千愁一喜。母之心有如此。
潘岳舆,姜维书,刘惔屩,温峤裾。子之心,将何如。
山川壮哉游子游,倚闾望思春复秋,高第通侯白母头。
长跪读母书,先审平安字。
肠转车轮背生刺,始知功与名,不是天伦事。
修篁修篁汝有枝,汝今何如新笋时,新笋不离慈竹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