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风刮留尘,放雨凝新渎。
轰轰欲拆厓,久之若崩屋。
入门翻止榭,信耳举飞瀑。
舟子荡浮家,渔翁飘钓竹。
草木突摇落,乃豁清秋目。
水天亦驱驰,泉石不栖宿。
识今多波涛,从来尽平陆。
怒风刮留尘,放雨凝新渎。
轰轰欲拆厓,久之若崩屋。
入门翻止榭,信耳举飞瀑。
舟子荡浮家,渔翁飘钓竹。
草木突摇落,乃豁清秋目。
水天亦驱驰,泉石不栖宿。
识今多波涛,从来尽平陆。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明朝时期经历的一场异常的风雨天气,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和生活场景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界的深刻感悟和独特见解。
首先,诗人以“怒风刮留尘,放雨凝新渎”开篇,形象地描绘了狂风暴雨的景象,风力之猛,雨势之大,仿佛要留下尘埃,凝结成新的水流。接着,“轰轰欲拆厓,久之若崩屋”进一步渲染了风雨的威力,山崖似乎在风雨中摇摇欲坠,如同即将倒塌的房屋,营造出一种紧张而震撼的氛围。
进入室内后,“入门翻止榭,信耳举飞瀑”,诗人巧妙地将室内与室外的景象联系起来,通过“止榭”(停止的水榭)和“飞瀑”(瀑布)的对比,表现了风雨过后室内环境的宁静与室外自然景观的动态之美。这种对比手法,不仅丰富了画面感,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感和欣赏。
“舟子荡浮家,渔翁飘钓竹”描绘了风雨中的水上生活,舟子在风浪中漂泊,渔翁则随风飘荡着钓鱼的竹竿,展现了人们在恶劣天气下依然坚持生活的坚韧精神。
“草木突摇落,乃豁清秋目”则转向对自然界的描写,风雨过后,草木被摇落,但同时也让诗人看到了清新的秋景,表达了自然界在风雨洗礼后的美丽与生机。
最后,“水天亦驱驰,泉石不栖宿”描述了水天一色的壮丽景象,以及泉水、岩石不受风雨影响的永恒之美,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永恒不变的哲思。
“识今多波涛,从来尽平陆”则以感慨的语气总结,表达了对当前社会动荡不安的忧虑,以及对过去平静生活的怀念,体现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深沉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热爱与敬畏,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反思,是一首富有情感深度和艺术魅力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