嶰谷春已深,烟雨何冥冥。
萧然青琅玕,上有孤凤鸣。
清风不时来,忽闻环佩声。
细怀伶伦子,千载已遐征。
谁能截鸣律,吹向轩辕庭。
嶰谷春已深,烟雨何冥冥。
萧然青琅玕,上有孤凤鸣。
清风不时来,忽闻环佩声。
细怀伶伦子,千载已遐征。
谁能截鸣律,吹向轩辕庭。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充满诗意的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竹林深处的春日景象与孤凤的鸣叫,以及对古代音乐家伶伦的怀念。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
首句“嶰谷春已深”,点明地点与季节,嶰谷作为背景,暗示了一种远离尘嚣的隐逸之境。接着“烟雨何冥冥”描绘了一幅烟雨蒙蒙的景象,增加了画面的朦胧美,同时也为后续的孤凤鸣叫营造了氛围。
“萧然青琅玕,上有孤凤鸣”两句,将视觉与听觉相结合,青翠的竹林与孤高的凤凰形成鲜明对比,孤凤的鸣叫在静谧的竹林中显得格外清晰,增添了诗的韵律感和情感深度。
“清风不时来,忽闻环佩声”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幽静与神秘,清风与环佩声的交织,仿佛是自然界的乐章,增添了诗的音乐感。
“细怀伶伦子,千载已遐征”表达了诗人对古代音乐家伶伦的怀念,伶伦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音乐家,传说他发明了十二律,此处借怀念伶伦,表达了对古代文化的敬仰和对音乐艺术的向往。
最后,“谁能截鸣律,吹向轩辕庭”一句,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了对传承与创新的思考,即如何将古代的音乐精髓融入现代,如何让音乐跨越时空,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历史人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