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性本薄劣,聊乐在诗书。
稍与古人近,顿觉世人疏。
饱饭藉高卧,忽起临前除。
隐隐带西山,历历薄吾庐。
百里距非迩,爽气时吞嘘。
出门复入门,举足愁尘污。
以兹欣散秩,牢落扬雄居。
为性本薄劣,聊乐在诗书。
稍与古人近,顿觉世人疏。
饱饭藉高卧,忽起临前除。
隐隐带西山,历历薄吾庐。
百里距非迩,爽气时吞嘘。
出门复入门,举足愁尘污。
以兹欣散秩,牢落扬雄居。
这首明代诗人王世贞的《杂感(其三)》表达了作者对于清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疏离。首句“为性本薄劣”,揭示了诗人自谦而又略带自嘲的性格特点,他意识到自己的本质倾向于淡泊。接着,“聊乐在诗书”表明他对读书和诗歌的喜爱,成为他在纷扰世事中寻找乐趣的方式。
“稍与古人近,顿觉世人疏”两句,进一步表达了诗人通过阅读古代先贤,精神上与他们相契合,从而感到与世俗人群之间的距离。他享受着高雅的精神生活,有时甚至会“饱饭藉高卧”,悠闲地欣赏周围的自然景色。
“隐隐带西山,历历薄吾庐”描绘了诗人居所附近的山景,暗示出他生活环境的宁静和远离尘嚣。然而,“百里距非迩,爽气时吞嘘”又透露出即使身处偏远之地,诗人仍能感受到远处的清新气息,这体现了他的心境开阔。
最后两句“出门复入门,举足愁尘污”反映了诗人对于尘世纷扰的忧虑,每次进出都担心沾染世俗的污秽。这种忧虑促使他珍惜散秩(闲适)的生活,以扬雄的居处自比,暗含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个人心境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世俗的超脱态度。
黄钟毁弃鸣瓦釜,古来才智贱如土。
杨公浩歌声可怜,巢居知风穴知雨。
怜君面色莹有光,未似相君便饮乳。
胡为决去不少留,别意殷勤辞更苦。
丁宁戒我宜退藏,静中得路何须语。
酒酣意气尚尔豪,拔剑高歌为予舞。
君今去矣且加饭,我亦从兹不出户。
莫嗟糟糠食牢筴,终胜绣衣登鼎俎。
幽兰如君子,閒雅翰墨场。
春风晓畦暖,斜日半窗光。
竟夕澹相对,菲菲吐暗香。
掩关清杖屦,帘卷度修廊。
钗玉茎分紫,官梅花更黄。
岂惟堪纫佩,试伴菊英尝。
退处深林好,休移庭户傍。
自同凡草茂,无事莫相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