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篆元非世俗书,笔端会把鬼神驱。
当年笔迹今何在,洞客争传竹叶符。
仙篆元非世俗书,笔端会把鬼神驱。
当年笔迹今何在,洞客争传竹叶符。
这首诗展现了宋煜在书法上的造诣和超然物外的艺术追求。"仙篆元非世俗书,笔端会把鬼神驱"两句表明作者的书法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不再是凡人的书写,而是一种可以通灵遣魔的仙法。这种描绘不仅彰显了宋煜书法的高超,更透露出他对于书法艺术的一种精神追求,那就是通过书写来达到与自然界、鬼神世界的沟通和融合。
"当年笔迹今何在,洞客争传竹叶符"则是对过去辉煌书艺成就的追忆以及其流传后的影响。"当年"指代的是作者过去创作时期,那些惊艳绝伦的书法作品如今已经成为历史。而"今何在"则是在询问这些作品目前的情况,是否还能被世人所见。在这个语境下,"洞客争传竹叶符"意味着后来的书法爱好者们纷纷效仿宋煜的书风,并将其精髓概括为"竹叶符"。这里的"洞客"指的是那些深居简出、有着深厚学问和艺术造诣的人,他们对于宋煜书法的传承与发扬,表现出了极高的评价和热切的追捧。
整首诗通过对比现实与历史,表达了作者对于自己艺术成就的自豪以及其作品在后世的广泛影响。同时,这也反映出宋煜对书法艺术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模仿,而是要达到一种精神层面的传承与创新。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