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何恶死,死必胜于生。
劳劳尘土中,役役岁月更。大寒求以?,大暑求以清。
维馁求以馌,维渴求以觥。
其少欲所惑,其老病所婴。
富贵拘法律,贫贱畏笞榜。
生既若此苦,死当一切平。
释子外形骸,道士完髓精。
二皆趋死途,足以见其情。
遗形得极乐,升仙上玉京。
是乃等为死,安有蜕骨轻。
日中不见影,阳魂与鬼并。
庄周谓之息,漏泄理甚明。
仲尼曰焉知,不使人道倾。
此论吾得之,曷要世间行。
世人何恶死,死必胜于生。
劳劳尘土中,役役岁月更。大寒求以?,大暑求以清。
维馁求以馌,维渴求以觥。
其少欲所惑,其老病所婴。
富贵拘法律,贫贱畏笞榜。
生既若此苦,死当一切平。
释子外形骸,道士完髓精。
二皆趋死途,足以见其情。
遗形得极乐,升仙上玉京。
是乃等为死,安有蜕骨轻。
日中不见影,阳魂与鬼并。
庄周谓之息,漏泄理甚明。
仲尼曰焉知,不使人道倾。
此论吾得之,曷要世间行。
这首诗名为《长歌行》,作者梅尧臣是宋代的诗人。诗中表达了对生死的深刻思考。诗人指出,世人畏惧死亡,但认为死可能比生更胜一筹,因为人生在世充满辛劳和困苦,无论贫富贵贱,都受到生老病死的困扰。富贵者受法律束缚,贫贱者惧怕鞭笞,生的苦难让人渴望解脱。佛教徒和道教徒追求超脱,视死亡为通往极乐或成仙的道路,这与世俗观念中的死亡截然不同。
诗人引用庄周和孔子的观点,庄周认为死亡如同气息的停止,是自然的过程,而孔子则提醒我们不应轻易否定生死之道。诗人通过这些典故,传达出自己的见解:既然生已如此艰辛,那么对死的看待也应该平等,不必过分恐惧或轻视。他认为,真正的智慧在于理解生死的真谛,而非仅仅在世间行走。整首诗充满了哲理,体现了梅尧臣对人生和死亡的独特洞察。
天竺胡僧踏云立,红精素贯鲛人泣。
细影疑随焰火销,圆光恐滴袈裟湿。
夜梵西天千佛声,指轮次第驱寒星。
若非叶下滴秋露,则是井底圆春冰。
凄清妙丽应难并,眼界真如意珠静。
碧莲花下独提携,坚洁何如幻泡影。
昭昭青春晖,散此芳林曙。
阳条披惠风,阴岩积幽素。
鲜华映云峰,澄霁明江树。
菌阁见参差,麦陇开回互。
中庭蕙草生,曲沼文禽聚。
端居淑景移,极目渊赏遇。
虽滞怀禄情,未缅丘园趣。
履道任清时,守真谢驰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