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山早岁已知名,今日亲从鸟道行。
一缕云根逾岭路,半空人语隔溪声。
新栽绿树埋烟重,旧引红泉落涧清。
此去数程江岸近,不教人作武陵行。
桐山早岁已知名,今日亲从鸟道行。
一缕云根逾岭路,半空人语隔溪声。
新栽绿树埋烟重,旧引红泉落涧清。
此去数程江岸近,不教人作武陵行。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亲自沿着鸟道攀登桐子山的壮丽景象。首联“桐山早岁已知名,今日亲从鸟道行”开篇点题,既表达了对桐子山早年名声的赞叹,又透露出诗人今日亲临其境的激动心情。颔联“一缕云根逾岭路,半空人语隔溪声”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对比手法,描绘了登山途中云雾缭绕、山路蜿蜒的景象,以及人在高处与溪水声相隔的情景,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氛围。
颈联“新栽绿树埋烟重,旧引红泉落涧清”则进一步展现了山中自然景观的变化与和谐之美。新栽的绿树在烟雾中显得更加浓重,而古老的泉水在山谷间流淌,清澈见底,两幅画面相互映衬,既体现了自然界的生机勃勃,也暗示了时间的流转与变迁。
尾联“此去数程江岸近,不教人作武陵行”以“武陵行”这一典故,巧妙地将读者的思绪引向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暗示了诗人希望在这片山水之间找到心灵的归宿,远离尘世的喧嚣,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整首诗通过对桐子山自然风光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与和谐,也寄托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与追求。
灯窗里,秋如水,商声飒飒侵入耳。
更声阑,角声酸,那堪辜负,清梦一衾寒。
砌虫切切如私语,似笑尘埃久相处。
启吾帏,揽吾衣,月朗宵深,时坐听荒鸡。
琴三弄,钟三动,长空去雁声相送。
谁家砧,捣人心,声声断续,只是费沈吟。
无边黄叶萧萧落,敲上荆扉声剥啄。
待重听,已天明,悲笳四起,驱马动连营。
银钩一曲,正别苑凄清,夜气如沐。
巧门弯环,怕共玉绳低触。
独自悄步花间,长被素娥偷瞩。
人静后,西厢影单,伴我幽独。
长安一片寒玉,有万户砧声,相对私祝。
别酒乍醒何处,柳岸风促。
夜久忽上梧梢,错认曙生林木。
池水畔,平明有人坐掬。
罗袜留香,锦囊遗恨,惹起后人遐思。
漫消魂、玉树临风,金莲贴地。
夜半无人私语,千古争传艳史。
问因何、一往深情如此。粉黛三千,楼台十二。
尽歌舞、朝朝暮暮,无那风流情味。道今日,登仙矣。
蜀道回车,吴宫成沼,天道本如斯耳。
又管甚、儿女牵情,英雄短气。
嬴得春花秋月,老向温柔乡里。
总不过、人生行乐而已。铜雀何存,锦帆长逝。
便江山、百世犹新,已伴秋萤木魅。呜咽甚,清溪水。
十年迁客沧波外,孤云心事谁省。
兰成词赋已无多,觉首丘期近。望故国,兵尘正警。
幽栖忍说山林隐。
听夜语胡沙,似暗和,长安乱叶,远处霜讯。
不分红海归来,朱颜转逝,驻景孤负明镜。
但赢岩雪溅秋寒,上茂陵丝鬓。算一样、邯郸梦醒。
生憎多事游仙枕。指驿亭,无归路。
马首云横,锁蓝关瞑。
风檐燕语。傍雕阑小立,玉阶平步。
最堪忆红雨轩前,记香径锦茵,绣衣行处。
柳絮儿童,破长日一庭清午。望黏天细草。
委地夕阳,绿窗闲度。流光掷人最苦。
笑红绵不冷,情寄牛渚。
问铁板谁是元戎,恐击碎珊瑚,让伊眉妩。
袖墨淋浪,倩词客重翻箫谱。
按伊凉杜娘旧曲,缓歌慢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