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敩颜鲁公送挺赟归翠微寺》
《敩颜鲁公送挺赟归翠微寺》全文
唐 / 卢纶   形式: 古风

挺赟惠学该儒释,袖有颜徐真草迹。

一斋三请纪行诗,诮我垂鞭弄鸣镝。

寺悬金榜半山隅,石路荒凉松树枯。

虎迹印雪大如斗,闰月暮天过得无。

(0)
注释
挺赟:人名,指代有学问的人。
惠学:对学问的通达理解。
儒释:儒家和佛教。
颜徐:颜真卿和徐浩,唐代著名书法家。
真草迹:真迹,指亲笔书写的字迹;草书,书法的一种。
一斋三请:一次斋戒,三次邀请。
纪行诗:记录行程的诗歌。
诮我:责备或嘲笑我。
垂鞭:悠闲地挥动马鞭。
鸣镝:响箭,射出时发出响声的箭。
寺悬金榜:寺庙的金色匾额悬挂着。
半山隅:半山腰的位置。
石路荒凉:石头小路荒芜无人。
松树枯:松树枯萎。
虎迹印雪:老虎的足迹印在雪地上。
大如斗:形容足迹很大,像斗一样。
闰月:农历中多出的一个月份。
暮天:傍晚的天空。
过得无:能否过得去,意指是否安全。
翻译
挺赟学问广博,精通儒家和佛家之学,袖中藏着颜真卿和徐浩的书法真迹。
一次斋戒三次邀请他写纪行诗,说我悠闲地挥舞马鞭玩弄响箭。
寺庙的金榜高挂在半山腰,石径荒芜,松树枯萎。
虎爪在雪地上留下的痕迹像斗一样大,闰月的傍晚天空下是否还能过得去呢?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卢纶的作品,名为《送颜鲁公赟归翠微寺》。从诗中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以深情的笔触描述了送别的情景和自己的感慨。

“挺赟惠学该儒释,袖有颜徐真草迹。”开篇两句,诗人先是赞扬对方在学问上的造诣,以及其学问渊博如同古代儒家大师。"袖有颜徐真草迹"则描绘了颜鲁公留下的书法作品,这里的“颜”指的是颜真卿,唐代著名的书法家,诗人通过这种比较,表达了对颜鲁公学问和艺术造诣的高度评价。

接下来的“一斋三请纪行诗,诮我垂鞭弄鸣镝。”则是说颜鲁公在寺中曾多次邀请诗人共同赋诗,而诗人却因忙碌而未能如期前往,这里的“诮”字表达了诗人的自责和遗憾之情。

"寺悬金榜半山隅,石路荒凉松树枯。"这两句描绘了送别时的环境:寺庙中的金榜(可能是指名僧或高僧的法号)悬挂在半山腰,这里给人以宁静而深远的感觉;而外面的石路则显得荒凉,松树也枯萎,营造出一种寂寞和凄清的氛围。

"虎迹印雪大如斗,闰月暮天过得无。"这两句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送别时的心境:虎迹印在雪地上,宛如巨斗,这里的“斗”既是量器,也隐喻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变迁;而“闰月暮天过得无”则是在说月色朦胧,夜色渐浓,送别之情难以名状。

整首诗通过对环境、人物及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展现了深沉的情感和丰富的意境,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送别诗。

作者介绍
卢纶

卢纶
朝代:唐   字:允言   籍贯: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县)   生辰:739年—799年

卢纶(739-799年),字允言,今保定涿州市卢家场村人。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唐玄宗天宝末年举进士,遇乱不第;唐代宗朝又应举,屡试不第。大历六年,经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宰相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出为陕州户曹、河南密县令。之后元载、王缙获罪,遭到牵连。唐德宗朝,复为昭应县令,出任河中元帅浑瑊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不久去世。著有《卢户部诗集》。
猜你喜欢

哭石交十首·其四

以石为粱黍,石理难耕耘。

以石为麻帛,石色难玄纁。

海水飞天杭,往不及其群。

如何穷老翁,至死乐我员。

龙鳞亦可葬,鱼肠亦可坟。

所痛古周孔,无罪见烹焚。

哭石复咒石,慎勿化香芸。

(0)

赋得细雨贫郊去送袁于人还郡四首·其二

兵饮石言亦世情,异人无事怵孤行。

由来煮鹤宜才火,孰见和梅不沸羹。

天缺只多君友隙,陆沉更筑孟颜坑。

共分龙体我为尾,何犹误人邴管名。

(0)

和黄伯城见投韵二首·其二

洒濯观天下,予心倍憬然。

弇兹一室内,踔厉九丘前。

祭草从今日,纳肝忆往年。

苌弘虽已矣,碧血弥芳鲜。

(0)

雨霁与姨弟蔡懋章客楼小酌

风雨闭门坐,连床寒色深。

乡心红树隔,客意绿蕉侵。

薄暮牛羊下,微晴鸟雀吟。

一如山止聚,亭角眺苍林。

(0)

答刘不注二首·其二

好友信难聚,君言将勿然。

二三同志外,凉落古人前。

表物孤存性,避言理独骞。

龙渊知我者,瘗影自年年。

(0)

读焦桐山集赋得画堂留草本野竹淡时名寄柘乡诸友十三首·其八

屈指中原秀,英雄有几人。

奇才多剑客,劲草化秋尘。

仇国郇模字,支天洗氏臣。

谁能诛九日,血赤石麒麟。

(0)
诗词分类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写景 游玩 饮酒 荷花
诗人
阎济美 郭茂倩 李宗勉 毕世长 傅光宅 李阳冰 祝钦明 蔡延庆 顾宸 钱肃乐 李恒 武翊黄 曹著 王苏苏 余玠 胥偃 王仲舒 黎逢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