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感事》
《感事》全文
明 / 王世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白简彷徨寻所之,入山不深复何辞。

世人煮鹤宁一事,而我雕虫亦少时。

多闻比邱结未断,求名菩萨缘当迟。

怨生转作善知识,咀口谶却波罗夷。

(0)
鉴赏

这首诗《感事》是明代诗人王世贞的作品,通过诗中的内容,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

首句“白简彷徨寻所之”,以“白简”象征官吏的职权,表达了诗人面对权力与选择时内心的矛盾与彷徨。接着,“入山不深复何辞”则暗示了诗人对于逃避现实或遁入空门的思考,但又似乎意识到这种逃避并非解决问题之道。

“世人煮鹤宁一事,而我雕虫亦少时。”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手法,将世人对待事物的轻视与忽视比作“煮鹤”,而将自己对文学创作的投入比作“雕虫”。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社会普遍现象的批判,同时也反思了自己的行为,认为即便是看似微不足道的文学创作,也值得认真对待。

“多闻比邱结未断,求名菩萨缘当迟。”这两句进一步探讨了修行与名利之间的关系。诗人认为,真正的修行者不应被世俗的名利所束缚,而应专注于内心的成长与智慧的积累。这里“比邱”指的是佛教僧侣,“菩萨”则是佛教中追求大乘佛法的修行者。诗人通过对比,强调了内在精神追求的重要性。

最后,“怨生转作善知识,咀口谶却波罗夷。”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转变负面情绪的看法,认为怨恨可以转化为有益的指导,即“善知识”,而“咀口谶”可能是指口头上的诅咒或不祥之言,最终会带来“波罗夷”的后果,即佛教中的罪恶标记。这表明诗人认为,消极的情绪和言语不仅伤害他人,也会反噬自身。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和对比,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个人修养和人生价值的深入思考。诗中充满了对人性、社会和自我认知的探索,体现了王世贞作为一位文人学者的深厚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

作者介绍
王世贞

王世贞
朝代:明   字:元美   号:凤洲   籍贯:太仓(今江苏太仓)   生辰:1526年-1590年

王世贞(1526年12月8日-1590年12月23日),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yǎn)州山人,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今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
猜你喜欢

西河·西江水

西江水。
道是西风人泪。
无情却解送行人,月明千里。
从今日日倚高楼,伤心烟树如荠。
会君难,别君易。
草草不如人意。
十年著破绣衣茸,种成桃李。
问君可是厌承明,东方鼓吹千骑。
对梅花、更消一醉。
有明年、调鼎风味。
老病自怜憔悴。
过吾庐、定有幽人相问,岁晚渊明归来未。

(0)

踏莎行 和赵国兴知录韵

吾道悠悠,忧心悄悄,最无聊处秋光到。
西风林外有啼鸦,斜阳山下多衰草。
长忆商山,当年四老,尘埃也走咸阳道。
为谁书到便幡然?
至今此意无人晓。

(0)

卜算子 为人赋荷花

红粉靓梳妆,翠盖低风雨。
占断人间六月凉,期月鸳鸯浦。
根底藕丝长,花里莲心苦。
只为风流有许愁,更衬佳人步。

(0)

瑞鹧鸪 京口有怀山中故人

暮年不赋短长词。
和得渊明数首诗。
君自不归归甚易,今犹未足足何时。
偷闲定向山中老,此意须教鹤辈知。
闻道只今秋水上,故人曾榜北山移。

(0)

沁园春 城中诸公载酒入山,余不得以止酒为解,遂破戒一醉,再用韵

杯汝知乎,酒泉罢侯,鸱夷乞骸。
更高阳入谒,都称齑臼,杜康初筮,正得云雷。
细数从前,不堪余恨,岁月都将麹蘖埋。
君诗好,似提壶却劝,沽酒何哉。
君言病岂无媒。
似壁上雕弓蛇暗猜。
记醉眠陶令,终全至乐,独醒屈子,未免沈灾。
欲听公言,惭非勇者,司马家儿解覆杯。
还堪笑,借今宵一醉,为故人来。

(0)

朝中措 九日小集,时杨世长将赴南宫

年年团扇怨秋风。
愁绝宝杯空。
山下卧龙丰度,台前戏马英雄。
而今休矣,花残人似,人老花同。
莫怪东篱韵减,只今丹桂香浓。

(0)
诗词分类
题诗 写景 游玩 饮酒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诗人
储大文 梁鸿 李璮 怀素 黄颇 戴敦元 刘旦 马文升 奚贾 淮上女 杨适 周兴嗣 顾鼎臣 项圣谟 上官均 李遵勖 徐昌图 赵光逢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