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听疏砧。悠悠客思深。笑年来、每逐征尘。
千里家山清夜梦,天际月,最关情。金粟认前身。
心如秋水明。绕东篱、戏扑流萤。
漫擪玉箫吹古怨,惊宿鸟,振双翎。
有意听疏砧。悠悠客思深。笑年来、每逐征尘。
千里家山清夜梦,天际月,最关情。金粟认前身。
心如秋水明。绕东篱、戏扑流萤。
漫擪玉箫吹古怨,惊宿鸟,振双翎。
这首《南楼令·秋夜与阶青弟作》由清代诗人俞庆曾所作,描绘了秋夜中的一番景象,充满了深沉的情感与细腻的笔触。
首先,“有意听疏砧”,开篇即以“疏砧”点出秋夜的宁静与寂寥,砧声稀疏,仿佛是时间在缓缓流淌,引人入胜。紧接着,“悠悠客思深”,直接点明了诗人的思绪悠远,客居他乡的孤独与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笑年来、每逐征尘”,诗人以一种略带自嘲的口吻,回顾过往岁月,每一次的漂泊都伴随着尘土飞扬,生活中的艰辛与不易不言而喻。然而,即便如此,心中仍怀有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与向往。
“千里家山清夜梦,天际月,最关情。”这两句将情感推向高潮,诗人通过梦境中的家乡山水与天边的明月,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家乡的深切怀念。月光下的家山,成了连接现实与梦境的桥梁,寄托了诗人无尽的情思。
“金粟认前身,心如秋水明。”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自己比作金粟,暗示着内心的纯净与坚定。同时,以“心如秋水明”进一步强调了内心的清澈与明亮,即使身处纷扰之中,也能保持自我,坚守初心。
“绕东篱、戏扑流萤”,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诗人漫步于东篱之下,追逐着飞舞的萤火虫,这一细节不仅增添了诗的趣味性,也象征着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追求。
“漫擪玉箫吹古怨,惊宿鸟,振双翎。”最后两句,诗人以吹奏古怨的玉箫,触动了栖息的鸟儿,使其振翅高飞。这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写,更蕴含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既有对过往岁月的感慨,也有对未来生活的期待与憧憬。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谊,以及在异乡漂泊时的孤独与坚韧。语言流畅,情感真挚,读来令人动容。
最凄楚。
是小楼,者般孤另,者般萧瑟,又是者般风雨。
一时愁绪如织,穿入海角,天涯情一缕。
平生知己,算今年今夜,几人孤处。谁共语。
铁马含风,瓦灯摇影。作弄秋声,那不消魂如许。
太息轻裘公子,绿鬓仙郎,去留难自主。
者般时候,想有人、从此者般怀汝。
江山到处都如此,其间黯然惟别。
秋柳正垂垂,刻意教人折。免华生又灭。
禁几许,清歌呜咽。寒夜重来,旧游如梦,故应凄绝。
恰忆。五年前,江南岸、酒醒归舟时节。
一桁碧栏干,听笛声吹澈。
年华流水阅,那不遣、鬓丝成雪。
忍看君、一幅闲愁,苦觅恨人说。
三落冬冬鼓。记今宵、十年师友,剪灯而语。
酒映须眉人欢喜,那更三星在户。
簿醉也、平生堪数。
廉让泉清曾共饮,古之人、默默心相许。
荼与荠、孰甘苦。茫茫何处吾乡土。
念江南莺花风月,可成宾主。
介母莱妻同此愿,促买半山荒墅。
偕隐者、久安贫窭,仕宦人生须自量,再因循、可有丝毫补。
难道是、匆匆去。
难教人听,是谈天、邹衍多言而赘。
昔作无心,云出岫、尝恐鹤羞猿避。
投笔非难,致身须蚤,始信前言戏。
五穷相守,行吟带索如是。
暂把眉上愁捐,鬓边尘浣,去觅藏名地。
吾爱吾庐,卿用法、不管谁门如市。
母是经师,妇为佳友,月伴先生醉。
举头良夜,惜君生不同里。
春草芦沟,又加写、旗亭行色。
比叠到,阳关三曲,曼声凄恻。
画本重题言不尽,故人相送情难极。
较桑乾、深浅意何如,惟君识。
车与马,鞭丝勒,主与客,觥船侧。
埋怨到,绿杨丝短,系君无力。
聚首不如图以内,怀人只在天之北。
咽离声、流水最无情,何曾息。
清晖沁骨,对一窗颢彩,凡想俱祓。
天上人间,一样无尘,知心但有明月。
虚窗不碍空明色,遍枕簟、澄于冰雪。
卷翠帷,尽息银灯,看到漏声都歇。
还怕荒鸡唱晓,渐催碧漠转,金镜西没。
万籁无声,万念皆空,相思那更天末。
当前一片娟娟影,摄梦想,都贵瑶阙。
更洒然,凉透孤衾。又近素秋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