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佛默申约,还时当再来。
高下东篱花,俟我来时开。
禅律持神明,空山尊形骸。
孰令吾有缘,而不拒遭猜。
过堂担笋奴,似了乐与哀。
缠命愁妻孥,托此姓名埋。
仰看林外天,一隙穿穷厓。
可惜厓势欹,难筑凌风台。
我今入山去,试险投芒鞋。
愿仗彼佛力,安护终无乖。
与佛默申约,还时当再来。
高下东篱花,俟我来时开。
禅律持神明,空山尊形骸。
孰令吾有缘,而不拒遭猜。
过堂担笋奴,似了乐与哀。
缠命愁妻孥,托此姓名埋。
仰看林外天,一隙穿穷厓。
可惜厓势欹,难筑凌风台。
我今入山去,试险投芒鞋。
愿仗彼佛力,安护终无乖。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深入山林,探访宝松庵的情景,充满了对自然与佛教精神的深刻感悟。诗中既有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如“高下东篱花,俟我来时开”,又有对修行者生活状态的观察与思考,如“禅律持神明,空山尊形骸”。诗人通过与僧侣的交流,表达了对佛法的理解和对人生真谛的追求。
“过堂担笋奴,似了乐与哀”一句,生动地展现了僧侣们在日常生活中既体验着生活的苦乐,又保持着内心的平和与宁静。而“缠命愁妻孥,托此姓名埋”则可能暗指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忧虑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通过僧侣的生活方式寻求心灵的解脱。
最后,“仰看林外天,一隙穿穷厓。可惜厓势欹,难筑凌风台”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以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但同时也意识到现实的局限性。“我今入山去,试险投芒鞋。愿仗彼佛力,安护终无乖”则表明了诗人决心投身于自然与佛法之中,寻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也反映了他对佛教精神的深刻理解与实践,以及对个人内心世界探索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