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桥迤逦接旗亭,八月霜迟草色青。
黍圃豆场今乐土,黄沙白骨古严坰。
看馀画坐何曾捲,兴至吟鞭辄为停。
试问从来小隐客,几人不负草堂灵。
河桥迤逦接旗亭,八月霜迟草色青。
黍圃豆场今乐土,黄沙白骨古严坰。
看馀画坐何曾捲,兴至吟鞭辄为停。
试问从来小隐客,几人不负草堂灵。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历史变迁与自然美景的感慨。首联“河桥迤逦接旗亭,八月霜迟草色青”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秋季河畔的景色,桥与亭相连,虽是深秋,但草色依然青翠,霜未至,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生机勃勃的氛围。
颔联“黍圃豆场今乐土,黄沙白骨古严坰”对比鲜明,前句描述了现今的田地丰收景象,一片乐土,后句则转述往昔战场的残酷,黄沙白骨,形成强烈的历史反差,表达了诗人对和平与战争的深刻思考。
颈联“看馀画坐何曾捲,兴至吟鞭辄为停”写出了诗人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即使是在休息时也不忘欣赏,甚至在创作灵感涌现时,也停下手中的事物去吟诗作画,体现了他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尾联“试问从来小隐客,几人不负草堂灵”则提出了一个哲学性的问题,询问历来那些选择隐居山林的人,有多少能够真正领悟并珍惜自然与内心的和谐,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深思和对心灵纯净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历史和人生的独特感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君不见大士自观身中法,身是如来净法身。
虚空往还最迅速,独脱自在不由人。
出入毛孔而无碍,爱取尘时不染尘。
现处凡情等诸圣,离斯求道更无真。
建立诸法而无法,即是真如无上真。
亿劫本有而非故,于今现觉亦非新。
成就大我而无我,具足大人无有人。
圣体无明不可说,为复方便名心神。
即此心是真常法,亦是涅盘之上珍。
愿诸学人同此悟,各自守门而禁津。
行路难,路难名异理无分。
若能了于无生死,便得除消生死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