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塔疑神运,擎天此柱雄。
势分吴越半,影插斗牛中。
拔地无层限,登霄有路通。
三城依作镇,一海自横空。
礼佛诸蕃异,焚香与汉同。
祝尧齐北极,望舶请南风。
瑞气凝仙露,灵光散玉虹。
铎音争响亮,春色正冲融。
视笔添清逸,凭栏洗困蒙。
更当高万丈,吾欲跨冥鸿。
宝塔疑神运,擎天此柱雄。
势分吴越半,影插斗牛中。
拔地无层限,登霄有路通。
三城依作镇,一海自横空。
礼佛诸蕃异,焚香与汉同。
祝尧齐北极,望舶请南风。
瑞气凝仙露,灵光散玉虹。
铎音争响亮,春色正冲融。
视笔添清逸,凭栏洗困蒙。
更当高万丈,吾欲跨冥鸿。
这首诗描绘了宝塔的宏伟壮观,以及其在地理、宗教和文化上的重要性。诗人郭祥正以“同颖叔修撰登蕃塔”为题,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宝塔作为地标性的建筑,不仅在自然环境中占据着独特的位置,还承载着宗教信仰与文化交流的功能。
首联“宝塔疑神运,擎天此柱雄”,开篇即以想象的手法,将宝塔比作神力所造,其矗立之姿如同撑天之柱,展现出宝塔的雄伟气势。接着,“势分吴越半,影插斗牛中”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宝塔的地理位置,它仿佛分割了吴越两地的边界,其影子甚至延伸至天空中的斗宿与牛宿之间,强调了宝塔在地理上的显著地位。
“拔地无层限,登霄有路通”则赞美了宝塔的高度,似乎可以直插云霄,暗示其不仅是地面的地标,更是通往更高境界的象征。接下来的“三城依作镇,一海自横空”两句,点明了宝塔对于周边城市的重要性,以及其对海洋的守护作用,体现了宝塔在社会与自然环境中的双重价值。
“礼佛诸蕃异,焚香与汉同”表现了宝塔作为宗教场所的多元文化包容性,无论是外来还是本土的信徒,都能在这里找到共同的敬仰与祈祷方式。而“祝尧齐北极,望舶请南风”则表达了对帝王的祝福与对航海者的祈求,体现了宝塔在政治与社会生活中的特殊角色。
“瑞气凝仙露,灵光散玉虹”描绘了宝塔周围祥和宁静的氛围,以及其散发出的神秘光芒,增添了诗歌的浪漫色彩。最后,“铎音争响亮,春色正冲融”通过声音与季节的变化,进一步渲染了宝塔所在环境的生机与和谐。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宝塔作为文化、宗教与自然景观的综合象征,不仅赞美了其独特的美学价值,也反映了其在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深远影响。
空翠沾衣定几层,好山已是十年登。
嶙峋一片天边石,看尽人间几废兴。
苔壁斜临石径回,万峰俱为一亭开。
春风曾记留佳客,野草香浓如酒杯。
乐事春来未尽删,石门攀尽到松关。
最高亭上闲凝望,一段云归不碍山。
落尽残花春未归,探幽偏喜上崔嵬。
闲云一片穿岩出,吹到峰头作雨飞。
峭石疏林气泬寥,山空时见白云飘。
他时我欲移家住,还种孤松挂酒瓢。
乱草荒垣古祭坛,双松高倚翠微寒。
灵根不与风霜尽,多少行人立马看。
著屐寻秋不欲还,齐山处处得奇观。
涵秋欲问题名处,一片荒榛断础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