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雀噪茅檐,凉风在高树。
言访素心人,驱马南塘路。
门前秋水深,但见鸥与鹭。
之子渺何方,采芝入云雾。
野雀噪茅檐,凉风在高树。
言访素心人,驱马南塘路。
门前秋水深,但见鸥与鹭。
之子渺何方,采芝入云雾。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寂寥的秋日图景。诗人以“野雀噪茅檐,凉风在高树”开篇,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清幽而又略带萧瑟的氛围。雀鸟在茅屋檐下喧闹,凉风吹拂着高树,这些细节不仅展现了季节的更替,也暗示了诗人的孤独感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接着,“言访素心人,驱马南塘路”,诗人表达了他探访志同道合之士的愿望,以及为此所作的努力。他骑马前往南塘之路,这一行为既体现了他对友情的珍视,也反映了他内心的渴望——寻找心灵的共鸣。
“门前秋水深,但见鸥与鹭”,诗人到达目的地后,眼前的景象是深邃的秋水,只有鸥鹭相伴。这不仅是对环境的描写,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投射。鸥鹭象征着自由与超脱,与诗人寻求心灵归宿的主题相呼应。
最后,“之子渺何方,采芝入云雾”,诗人感叹朋友的行踪难觅,仿佛进入了云雾之中,难以寻得。这句话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也暗含了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对现实的无奈。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寻找知音的过程,以及在寻找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孤独与渴望。它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也反映了其对精神世界探索的执着。
前辈倏云殁,愧君曾比方。
格卑虽不称,言重亦难忘。
谏草犹青琐,悲风已白杨。
只应移理窟,泉下对真长。
行行杯酒莫辞频,怨叹劳歌两未伸。
汉帝后宫犹识字,楚王前殿更无人。
年深旅舍衣裳敝,潮打村田活计贫。
百岁都来多几日,不堪相别又伤春。
塞寺穷秋别还师,西风一雁倍伤悲。
每嗟尘世长多事,重到禅斋是几时。
霜岭自添红叶恨,月溪休和碧云词。
关河回首便千里,飞锡南归讵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