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草漂花绕槛香,最怜穿度乐营墙。
殷勤留滞缘何事,曾照红儿一面妆。
浸草漂花绕槛香,最怜穿度乐营墙。
殷勤留滞缘何事,曾照红儿一面妆。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罗虬的作品,名为《比红儿诗(其三十四)》。从诗中可以感受到浓郁的情感和细腻的描绘。
"浸草漂花绕槛香" 这一句以生动的意象展现了一个春日景色,水边的青草随着波浪轻轻摇曳,花瓣随之飘散,伴随着檐下散发出的清香。这里的“浸草”指的是草被水浸湿,而“漂花”则是花瓣在水面上飘浮,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一个生机勃勃又不失温馨的场景。
"最怜穿度乐营墙" 这一句中的“最怜”表达了诗人对某种情感或物事的深切同情。这里的“穿度”可能指的是花瓣或者是细小之物穿过围墙,而“乐营墙”则暗示了一种欢愉、和谐的氛围。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以及对于隔绝或限制的情感体验。
"殷勤留滞缘何事,曾照红儿一面妆" 这两句则更深入地探讨了情感的复杂性。诗中的“殷勤留滞”表达了一种不舍和牵挂,而“缘何事”则是对这种感觉的追问,是在询问这份感情的来源或原因。而接下来的“曾照红儿一面妆”则似乎是在回忆过去,诗人可能曾经用心地观赏过某个人的容颜(这里的“红儿”有美丽的意思),就像打扮一个面庞一样。这个意象既描绘了诗人对美貌的欣赏,也暗示了一种深刻的情感投入。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精细的自然观察和内心情感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珍视,以及对某种特定情感的追寻和回忆。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
珠璧方辉耀,菁华未寂寥。
极知身作崇,何用食为妖。
牺象收儒庙,箫笳咽市桥。
作心纱帽冷,三径雨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