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壖候馆势弘开,捧诏彤庭薄暮来。
庠序旁延优上舍,行能参考见高才。
糊名独得珠无胫,摭实更忻山有莱。
贤杰闻风争入彀,箪瓢何足乐颜回。
城壖候馆势弘开,捧诏彤庭薄暮来。
庠序旁延优上舍,行能参考见高才。
糊名独得珠无胫,摭实更忻山有莱。
贤杰闻风争入彀,箪瓢何足乐颜回。
这首诗描绘了宋代科举考试的场景,展现了考场内外的氛围与人物情感。首句“城壖候馆势弘开”描绘了考场的宏大与庄严,预示着选拔人才的重要性和规模。接着,“捧诏彤庭薄暮来”则生动地刻画了考生在傍晚时分,带着诏书进入考场的情景,充满了紧张与期待。
“庠序旁延优上舍,行能参考见高才”两句,通过描述考场周边的延伸与内部的布局,以及考生们的表现,暗示了考试的公正与选拔的严格性。考生们不仅需要具备卓越的学识,还要展现出良好的品行,这体现了古代科举制度对人才全面素质的要求。
“糊名独得珠无胫,摭实更忻山有莱”这两句运用了巧妙的比喻,将考生的匿名考试比作珍珠不因脚短而失去价值,强调了考试过程中的公平性;同时,通过“摭实”(搜集事实)与“山有莱”(山中生长的草木),表达了对考生真实能力的认可与喜悦之情。
最后,“贤杰闻风争入彀,箪瓢何足乐颜回”两句,以颜回(孔子的学生,以生活简朴著称)为例,赞美了那些才华横溢、不畏艰难的贤士,即使生活清贫,也乐于追求学问与理想。这里不仅赞扬了考生们的高尚品质,也表达了对教育与人才选拔的重视与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科举考试场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古代社会对知识、才能与品德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公平竞争与人才选拔的执着追求。
星使出关东,兵符赐上公。
山河归旧国,管籥换离宫。
行色旌旗动,军声鼓角雄。
爱棠馀故吏,骑竹见新童。
汉垒三秋静,胡沙万里空。
其如天下望,旦夕咏清风。
日望衡门处,心知汉水濆。
偶乘青雀舫,还在白鸥群。
间气生灵秀,先朝翼戴勋。
藏弓身已退,焚稿事难闻。
旧业成青草,全家寄白云。
松萝长稚子,风景逐新文。
山带寒城出,江依古岸分。
楚歌悲远客,羌笛怨孤军。
鼎罢调梅久,门看种药勤。
十年犹去国,黄叶又纷纷。
漂泊日复日,洞庭今更秋。
青枫亦何意,此夜催人愁。
惆怅客中月,徘徊江上楼。
心知楚天远,目送沧波流。
羽客久已殁,微言无处求。
空馀白云在,容与随孤舟。
千里杳难望,一身当独游。
故园复何许,江海徒迟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