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粟上高山,高山若平地。
力尽心不怨,同我家私事。
去者不遑宁,归者唱歌行。
相逢古城下,立语天未明。
一身远出塞,十口无税征。
挽粟上高山,高山若平地。
力尽心不怨,同我家私事。
去者不遑宁,归者唱歌行。
相逢古城下,立语天未明。
一身远出塞,十口无税征。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边塞生活的画面。诗人以挽粟(推车)上高山作为开篇,通过“高山若平地”展现了劳动者对自然环境顽强拼搏的态度,同时也反映出他们在艰苦条件下的辛勤工作与适应能力。接下来的“力尽心不怨,同我家私事”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生活的接受和理解,以及将这份辛劳视作自己家庭的私事来看待。
“去者不遑宁,归者唱歌行”则描绘了一种边塞生活中的人们在出征与归来的情景。士兵们无论是出发时还是返回时都表现出了坚韧不拔和乐观的情绪,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古代军人的勇敢和对国家的忠诚。
“相逢古城下,立语天未明”表达了一种静谧而神秘的氛围。诗人在清晨的古城下与他人相遇,进行简短的交谈,这里透露出一种边塞生活中的宁静和孤独。
最后,“一身远出塞,十口无税征”则是对边塞生活中某些特权的一种描绘。诗中的“一身”指的是一人,而“十口”通常指的是一个家庭。这句话暗示了在当时的制度下,一名士兵或戍卒如果愿意出塞(即远离家乡,到边疆地区服役),那么他的家族就可能享受到免税等优惠政策。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日常生活和心态的刻画,展现了唐代边塞军民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对于艰苦环境的适应与坚守。
出郭探幽境,寻源识旧津。
云林高卧处,清世直声人。
道胜抛章绶,功成任角巾。
凿池分碧月,选径迥红尘。
门闭无题凤,庭閒有坐宾。
尊馀十日酒,盘备四时珍。
改席临花坞,挥觞藉草茵。
嘉莲曾纪瑞,妙句忽称神。
缱绻深投辖,逍遥洽钓纶。
渐看霞色晚,乍眺月华新。
归路宁辞倦,重来肯厌频。
东山棋局好,长奉对千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