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径入林闾,花宫地最初。
涧馀春雪脆,窗引竹风徐。
山静我来惯,天高佛喜居。
两年违相好,五髻只如如。
寻径入林闾,花宫地最初。
涧馀春雪脆,窗引竹风徐。
山静我来惯,天高佛喜居。
两年违相好,五髻只如如。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深入林间小径,探访天成寺的情景。首句“寻径入林闾,花宫地最初”展现了一条幽静的小路引领着诗人进入一片花木扶疏的寺院,暗示了这是一次心灵的探索之旅。
接着,“涧馀春雪脆,窗引竹风徐”两句,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展现了春天的宁静与生机。山涧中残留的春雪在阳光下发出清脆的声音,窗户边的竹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竹叶摩擦的声音轻柔而有序,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
“山静我来惯,天高佛喜居”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佛门生活的深刻感悟。山中的寂静让诗人感到习惯和舒适,仿佛是心灵的归宿;而天空的辽阔则象征着佛门的广大与包容,让人感受到内心的平静与宽广。
最后,“两年违相好,五髻只如如”两句,可能是在表达诗人与寺院或某种信仰之间的深厚情感。两年的时间虽然过去,但心中的那份亲近与敬仰并未改变,如同佛陀头顶的五髻一样恒久不变。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与宗教的和谐之美,以及诗人内心深处对于宁静、和谐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有酒有酒兮黯兮溟,仰天大呼兮。
天漫漫兮高兮青,高兮漫兮吾孰知天否与灵。
取人之仰者,无乃在乎昭昭乎曰与夫日星。
何三光之并照兮,奄云雨之冥冥。
幽妖倏忽兮水怪族形,鼋鼍岸走兮海若斗鲸。
河溃溃兮愈浊,济翻翻兮不宁。
蛇喷云而出穴,虎啸风兮屡鸣。
污高巢而凤去兮,溺厚地而芝兰以之不生。
葵心倾兮何向,松影直而孰明。
人惧愁兮戴荣,天寂默兮无声。呜呼!
天在云之上兮,人在云之下兮。
又安能决云而上征,呜呼。
既上征之不可兮,我奈何兮杯复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