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洗天河甲,边清国愈强。
谁生今日衅,战似古沙场。
不见狼烟久,俄惊雁塞荒。
风悲苔染血,月射骨如霜。
榆柳依然好,干戈有底忙。
李华真健笔,吊古思凄凉。
已洗天河甲,边清国愈强。
谁生今日衅,战似古沙场。
不见狼烟久,俄惊雁塞荒。
风悲苔染血,月射骨如霜。
榆柳依然好,干戈有底忙。
李华真健笔,吊古思凄凉。
这首诗描绘了边境的清平与国家的强大,然而在表面的和平之下,隐藏着战争的阴霾和历史的伤痕。诗人以“已洗天河甲,边清国愈强”开篇,表达了对边境清平、国家强盛的赞美。接着,“谁生今日衅,战似古沙场”两句,转折点明了今日虽无战火,但历史的创伤并未完全愈合,暗喻战争的阴影始终存在。
“不见狼烟久,俄惊雁塞荒”则通过时间的对比,强调了和平的珍贵与短暂,同时也暗示了和平背后可能潜藏的危机。“风悲苔染血,月射骨如霜”更是将自然景象与战争的残酷相结合,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氛围,血色的苔藓、如霜的月光,都成了战争留下的痕迹,令人触目惊心。
“榆柳依然好,干戈有底忙”这两句形成鲜明对比,榆柳的生机勃勃与战争的紧张忙碌形成对照,进一步突出了和平的难得与宝贵。“李华真健笔,吊古思凄凉”则是对诗人的赞誉,同时也表达了对历史的沉思与哀悼,诗人以坚强的笔触,记录下了这片土地上的沧桑变迁,以及对过往战争的深深感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边境景象的描绘,展现了战争与和平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诗人对于历史、战争与和平的深刻思考。
古今斯岛绝,南北大江分。
水阔吞沧海,亭高宿断云。
返潮千涧落,啼鸟半空闻。
皆是登临处,归航酒半醺。
理棹虽云远,饮冰宁有惜。
况乃佳山川,怡然傲潭石。
奇峰岌前转,茂树隈中积。
猿鸟声自呼,风泉气相激。
目因诡容逆,心与清晖涤。
纷吾谬执简,行郡将移檄。
即事聊独欢,素怀岂兼适。
悠悠咏靡盬,庶以穷日夕。
宅生惟海县,素业守郊园。
中览霸王说,上徼明主恩。
一行罢兰径,数载历金门。
既负潘生拙,俄从周任言。
逶迤恋轩陛,萧散反丘樊。
旧径稀人迹,前池耗水痕。
并看芳树老,唯觉敝庐存。
自我栖幽谷,逢君翳覆盆。
孟轲应有命,贾谊得无冤。
江上行伤远,林间偶避喧。
地偏人事绝,时霁鸟声繁。
独善心俱闭,穷居道共尊。
乐因南涧藻,忧岂北堂萱。
幽意加投漆,新诗重赠轩。
平生徇知己,穷达与君论。
春与人相乖,柳青头转白。
生平未得意,览镜私自惜。
四海犹未安,一身无所适。
自从兵戈动,遂觉天地窄。
功业悲后时,光阴叹虚掷。
却为文章累,幸有开济策。
何负当途人,无心矜窘厄。
回瞻后来者,皆欲肆轥轹。
起草思南宫,寄言忆西掖。
时危任舒卷,身退知损益。
穷巷草转深,闲门日将夕。
桥西暮雨黑,篱外春江碧。
昨者初识君,相看俱是客。
声华同道术,世业通往昔。
早须归天阶,不得安孔席。
吾先税归鞅,旧国如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