淯城趋府日,召堰听歌来。
出牧千年后,称诗七子才。
白云留下榻,银烛照衔杯。
谈笑能忘夜,更阑一骑回。
淯城趋府日,召堰听歌来。
出牧千年后,称诗七子才。
白云留下榻,银烛照衔杯。
谈笑能忘夜,更阑一骑回。
此诗描绘了雷南阳在郡斋夜饮的情景,洋溢着浓厚的文人雅集氛围。首句“淯城趋府日,召堰听歌来”,以淯城和召堰为背景,暗示了聚会地点的雅致与历史底蕴,同时点明了聚会的由来,即因公事而聚,又因音乐而欢。接下来“出牧千年后,称诗七子才”两句,既赞美了聚会中人才济济,又暗喻了文人墨客对古代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白云留下榻,银烛照衔杯”描绘了聚会场景的温馨与高雅,白云象征着清逸之气,留下榻则体现了主人对宾客的尊重与礼遇;银烛照亮了酒杯,不仅渲染了聚会的热烈气氛,也寓意着知识与文化的光芒。最后,“谈笑能忘夜,更阑一骑回”则展现了聚会的畅快与尽兴,即使时间已晚,仍不愿散去,直到一骑归,方显聚会之深沉与不舍。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文人雅集的风雅与乐趣,同时也表达了对古代文学传统的敬仰与传承。
江从西南来,浩浩无旦夕。
长波逐若泻,连山凿如劈。
千年不壅溃,万姓无垫溺。
不尔民为鱼,大哉禹之绩。
导岷既艰远,距海无咫尺。
胡为不讫功,馀水斯委积。
洞庭与青草,大小两相敌。
混合万丈深,淼茫千里白。
每岁秋夏时,浩大吞七泽。
水族窟穴多,农人土地窄。
我今尚嗟叹,禹岂不爱惜。
邈未究其由,想古观遗迹。
疑此苗人顽,恃险不终役。
帝亦无奈何,留患与今昔。
水流天地内,如身有血脉。
滞则为疽疣,治之在针石。
安得禹复生,为唐水官伯。
手提倚天剑,重来亲指画。
疏河似剪纸,决壅同裂帛。
渗作膏腴田,蹋平鱼鳖宅。
龙宫变闾里,水府生禾麦。
坐添百万户,书我司徒籍。
《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唐·白居易】江从西南来,浩浩无旦夕。长波逐若泻,连山凿如劈。千年不壅溃,万姓无垫溺。不尔民为鱼,大哉禹之绩。导岷既艰远,距海无咫尺。胡为不讫功,馀水斯委积。洞庭与青草,大小两相敌。混合万丈深,淼茫千里白。每岁秋夏时,浩大吞七泽。水族窟穴多,农人土地窄。我今尚嗟叹,禹岂不爱惜。邈未究其由,想古观遗迹。疑此苗人顽,恃险不终役。帝亦无奈何,留患与今昔。水流天地内,如身有血脉。滞则为疽疣,治之在针石。安得禹复生,为唐水官伯。手提倚天剑,重来亲指画。疏河似剪纸,决壅同裂帛。渗作膏腴田,蹋平鱼鳖宅。龙宫变闾里,水府生禾麦。坐添百万户,书我司徒籍。
https://shici.929r.com/shici/stQfK6T.html
翩翩平肩舆,中有醉老夫。
膝上展诗卷,竿头悬酒壶。
食宿无定程,仆马多缓驱。
临水歇半日,望山倾一盂。
藉草坐嵬峨,攀花行踟蹰。
风将景共暖,体与心同舒。
始悟有营者,居家如在途。
方知无系者,在道如安居。
前夕宿三堂,今旦游申湖。
残春三百里,送我归东都。
池水暖温暾,水清波潋滟。
簇簇青泥中,新蒲叶如剑。
梅房小白裹,柳彩轻黄染。
顺气草熏熏,适情鸥汎汎。
旧游成梦寐,往事随阳焱。
芳物感幽怀,一动平生念。
柯条未尝损,根蕟不曾移。
同类今齐茂,孤芳忽独萎。
仍怜委地日,正是带花时。
碎碧初凋叶,燋红尚恋枝。
乾坤无厚薄,草木自荣衰。
欲问因何事,春风亦不知。
花边春水水边楼,一坐经今四十秋。
望月桥倾三遍换,采莲船破五回修。
园林一半成乔木,邻里三分作白头。
苏李冥蒙随烛灭,陈樊漂泊逐萍流。
虽贫眼下无妨乐,纵病心中不与愁。
自笑灵光岿然在,春来游得且须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