翩翩平肩舆,中有醉老夫。
膝上展诗卷,竿头悬酒壶。
食宿无定程,仆马多缓驱。
临水歇半日,望山倾一盂。
藉草坐嵬峨,攀花行踟蹰。
风将景共暖,体与心同舒。
始悟有营者,居家如在途。
方知无系者,在道如安居。
前夕宿三堂,今旦游申湖。
残春三百里,送我归东都。
翩翩平肩舆,中有醉老夫。
膝上展诗卷,竿头悬酒壶。
食宿无定程,仆马多缓驱。
临水歇半日,望山倾一盂。
藉草坐嵬峨,攀花行踟蹰。
风将景共暖,体与心同舒。
始悟有营者,居家如在途。
方知无系者,在道如安居。
前夕宿三堂,今旦游申湖。
残春三百里,送我归东都。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文人在春日的轻松旅行情景。他乘坐平肩舆,内有醉酒的老夫,手持诗卷,头顶悬挂酒壶,给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诗中的“食宿无定程”和“仆马多缓驱”显示了旅行的随性与从容,既没有固定的行程,也不急于赶路。而“临水歇半日,望山倾一盂”则是对旅途中小憩时光的细腻描写,表达了一种悠闲自在的情怀。
诗人通过藉草而坐、攀花而行的动作,更强化了这种自然与和谐的氛围。"风将景共暖,体与心同舒"一句,则是对内外和谐状态的总结,既描写了春日温暖的气候,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接下来的两句“始悟有营者,居家如在途。方知无系者,在道如安居”是对前述生活状态的一种深刻感悟。它意味着,对于那些有所追求、有所羁绊的人来说,即使在家中也如同在旅途一样忙碌与不安。而对于没有羁绊,无所追求的人来说,哪怕是在路上,也能像在家中一样安稳自得。
最后两句“前夕宿三堂,今旦游申湖。残春三百里,送我归东都”则是对具体旅行经历的描述,诗人昨晚住在三堂,今早游览申湖,随着春天的尾声,即将结束这段三百里的旅程,返回东都。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文人的轻松旅行生活,表达了一种超脱物欲、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态度。
草木易黄落,倏然时序交。
岂无素心人,松柏不改凋。
今日我重九,惘然风度高。
起寻得良觌,南雁将横霄。
夸毗信谁子,短世亦已劳。
旱暵乃天运,惔焚禾谷焦。
一歌百世苏,重歌千载陶。
唱予而和汝,其雨复崇朝。
九日风凄紧,扁舟发龛山。
龛山正自佳,况复江水间。
吴歌动两桨,溯洄过沧湾。
虽无菊可把,矫首云斑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