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眼见、官奴数行,韭花遗迹。零纨碎墨。
秋光映、碧天如拭。炉熏茗碗,幽卉疏花晴窗侧。
盥手验装潢,梯几看波磔。惋斯人,顿成昔。
深悔旧时,赏惯鹅群,何曾知护惜。
记半醉写遍,舞鬟帕,江楼壁。渴骥势、掀腾极。
几何时、邻家吹夜笛。总香粉犹存,不受蜗涎蚀。
应遭蛛网织。
触眼见、官奴数行,韭花遗迹。零纨碎墨。
秋光映、碧天如拭。炉熏茗碗,幽卉疏花晴窗侧。
盥手验装潢,梯几看波磔。惋斯人,顿成昔。
深悔旧时,赏惯鹅群,何曾知护惜。
记半醉写遍,舞鬟帕,江楼壁。渴骥势、掀腾极。
几何时、邻家吹夜笛。总香粉犹存,不受蜗涎蚀。
应遭蛛网织。
这首《倒犯·秋日云臣斋头同大士展故友蒋瞻武遗墨感赋》是清代词人陈维崧所作,通过描述在秋日云臣斋中展阅故友蒋瞻武遗留的墨迹,表达了对逝去友情的深切怀念与感慨。
词中“触眼见、官奴数行,韭花遗迹”开篇即以细腻之笔描绘了眼前所见的墨迹,仿佛官奴所书的韭花体字迹,虽已斑驳,却依然透露出往日的风采。“零纨碎墨。秋光映、碧天如拭”,墨迹散落于残破的绢上,秋日的光线映照下,如同碧空般明亮清澈,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哀愁的氛围。
接着,“炉熏茗碗,幽卉疏花晴窗侧。盥手验装潢,梯几看波磔”,词人通过一系列生活化的场景,如炉烟袅袅、茶香四溢、窗外疏花点缀,以及细致地观察墨迹的结构(波磔),展现了他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与欣赏,同时也暗示了对故友的深深怀念。
“惋斯人,顿成昔。深悔旧时,赏惯鹅群,何曾知护惜。”这一段抒发了词人对故友蒋瞻武的惋惜之情,感叹时光易逝,昔日的友情已成过往,同时对自己过去未能更好地珍惜与保护这些珍贵的墨迹感到后悔。
最后,“记半醉写遍,舞鬟帕,江楼壁。渴骥势、掀腾极。几何时、邻家吹夜笛。总香粉犹存,不受蜗涎蚀。应遭蛛网织。”词人回忆起与故友共度的欢乐时光,如半醉时在江楼墙壁上挥洒的墨迹,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仿佛渴马奔腾的气势,最终被邻家夜晚的笛声打断。尽管岁月侵蚀,但那些墨迹依然保存完好,甚至可能遭受蜘蛛网的编织,象征着记忆与情感的持久与脆弱并存。
整首词通过对故友遗墨的感怀,不仅展现了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与欣赏,更蕴含了对友情、时光流逝以及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一气氤氲,斡旋宇宙,万端神变。
造化升沉,东西颠倒,金木情相恋。
红霞千缕,金光一派,应是日归蟾殿。
异香衬、丹桂争辉,六阴九阳习战。
云收雨散,风清月朗,始见旧时头面。
静里加恬,闲中沉虑,法界从游宴。
网疏银汉,关开铁壁,隐显变通难见。
无中有、体混河沙,妙场业擅。
但凡入道,屏弃繁华早。
柔弱守清贫,把灵台、时时拂扫。
尘心起处,宜向死前观,凭乞化,做生涯,馀事绝论讨。
日来月往,勤炼先天宝。
默默内含光,照俗缘、番番颠倒。
无中还有,此理最幽深,功成日,行圆时,自有天书昭。
十里轻阴,一川新绿,不应春事来迟。
试探消息,犹未减罗衣。
谁信闺房秀色,倚风试、桃李先枝。
呈纤巧,吹香滴粉,漫放镜奁移。芳时。
常在眼,歌清舞软,烟缕霏霏。
向金徽促柱,玉局弹棋。
尽待功成九转,蓬莱近、未肯升栖。
还应是,梁鸿举案,同作百年期。
黄尘鬓发,六月长安道。羞向清溪照枯槁。
似山中远志,漫出山来,成个甚,只是人间小草。
升平十二策,丞相封侯,说与高人应笑倒。
对清风明月,展放眉头长恁地,大醉高歌也好。
待都把功名付时流,只求个天公,放教空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