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有衡岳隐,遗余石廪茶。
自云凌烟露,采掇春山芽。
圭璧相压叠,积芳莫能加。
碾成黄金粉,轻嫩如松花。
红炉爨霜枝,越儿斟井华。
滩声起鱼眼,满鼎漂清霞。
凝澄坐晓灯,病眼如蒙纱。
一瓯拂昏寐,襟鬲开烦拿。
顾渚与方山,谁人留品差。
持瓯默吟味,摇膝空咨嗟。
客有衡岳隐,遗余石廪茶。
自云凌烟露,采掇春山芽。
圭璧相压叠,积芳莫能加。
碾成黄金粉,轻嫩如松花。
红炉爨霜枝,越儿斟井华。
滩声起鱼眼,满鼎漂清霞。
凝澄坐晓灯,病眼如蒙纱。
一瓯拂昏寐,襟鬲开烦拿。
顾渚与方山,谁人留品差。
持瓯默吟味,摇膝空咨嗟。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衡岳山中品茶的生活情景。诗中的意境清新脱俗,语言细腻生动。
"客有衡岳隐,遗余石廪茶。自云凌烟露,采掇春山芽。" 开篇便描绘了一位旅人在名山大川间找到一处静谧之地,那里留有一些遗留的石制茶室以及茶叶。这位隐者自称其生活与云雾相伴,亲手采集春天山中的嫩芽。
"圭璧相压叠,积芳莫能加。碾成黄金粉,轻嫩如松花。" 这里的“圭璧”比喻高洁纯净的茶叶,而“积芳”则形容茶香的浓郁。这两句强调了茶叶经过精心加工后的质地和香气,如同黄金般珍贵,轻柔如松花般细腻。
"红炉爨霜枝,越儿斟井华。滩声起鱼眼,满鼎漂清霞。" 这里的“红炉”指的是煮茶时的火炉,“霜枝”则是形容冬日里还能采集到的珍贵茶叶。越人(越儿)精心地斟酌着井水的温度和质地,以此来冲泡这份难得的好茶。"滩声起鱼眼"描绘的是山涧溪流的声音如同大海波涛,而“满鼎漂清霞”则形容煮茶时,茶汤在茶鼎中翻腾,如同云雾般清新。
"凝澄坐晓灯,病眼如蒙纱。一瓯拂昏寐,襟鬲开烦拿。" 隐士在清晨的灯光下静坐品茶,这时的眼睛因长夜未眠而显得疲惫,如同蒙着薄纱。这两句表达了隐士在宁静中寻求心灵的安顿。
"顾渚与方山,谁人留品差。持瓯默吟味,摇膝空咨嗟。" 这里的“顾渚”和“方山”可能是指某些人或地方,这里隐士在询问,在这宁静的环境中,有谁能够真正领略这种超凡脱俗的茶香。在最后,隐士默默品味着手中的茶瓯,摇动膝盖,心中不禁发出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茶文化的细腻描绘,展现了隐士对生命、艺术和精神追求的独特体验。
岁除非故春,夜曙非昨晨。
水流无回波,落叶不及根。
但有孝子传,曾无颂慈亲。
亲慈为固然,子孝为凤麟。
生养只半菽,死祭列八珍。
人事每颠倒,岂属伤哉贫。
始知天壤间,有恩无报恩。
自称报恩者,斯人真妄人。
我昔数梦行江潭,青峰转处逢精蓝。
洪涛撼壁石径冷,欲至未至心醰醰。
寺门碧云是常住,花木净好香微参。
天风铃语坐小阁,最爱倚槛松鬖鬖。
我生舍此无极乐,偶一味及中边甜。
前生杳冥孰真幻,人境彷佛惟焦岩。
江山信美惜蒙垢,渐化净域为尘函。
我亦流转昧初地,故乡渐远无归骖。
清空妙胜了无分,零丁惶恐差能谙。
山楼夜枕辘轳转,暗觉石级潮痕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