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除非故春,夜曙非昨晨。
水流无回波,落叶不及根。
但有孝子传,曾无颂慈亲。
亲慈为固然,子孝为凤麟。
生养只半菽,死祭列八珍。
人事每颠倒,岂属伤哉贫。
始知天壤间,有恩无报恩。
自称报恩者,斯人真妄人。
岁除非故春,夜曙非昨晨。
水流无回波,落叶不及根。
但有孝子传,曾无颂慈亲。
亲慈为固然,子孝为凤麟。
生养只半菽,死祭列八珍。
人事每颠倒,岂属伤哉贫。
始知天壤间,有恩无报恩。
自称报恩者,斯人真妄人。
这首诗《拟孟郊》由清代末年到近现代初的诗人陈曾寿所作,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绘和对社会现象的反思,深刻地表达了对亲情、孝道以及人生价值的思考。
首句“岁除非故春,夜曙非昨晨”以自然界的更迭比喻人生的变迁,暗示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轮回。接着,“水流无回波,落叶不及根”则以水的流动和落叶的飘零象征着生命的不可逆性和世事的无常,强调了时间的无情和生命的短暂。
“但有孝子传,曾无颂慈亲”指出在社会中,虽然有孝顺的儿子,却鲜少有人歌颂母亲的伟大与付出,突出了孝道的实践与赞美之间的差距。接下来的“亲慈为固然,子孝为凤麟”表达了对母爱的崇高敬意,并将孝顺比作稀有的凤凰与麒麟,强调其珍贵与难得。
“生养只半菽,死祭列八珍”通过对比生前的简朴与死后的大肆铺张,揭示了社会上对于生死观的扭曲,以及对物质享受的过度追求。这不仅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也是对人们应当如何对待生命、如何看待生死问题的深刻反思。
最后,“人事每颠倒,岂属伤哉贫”指出人间世事往往与道德伦理相违背,这种颠倒并非仅仅因为贫穷所致,而是人性的复杂和社会制度的缺陷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句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性弱点的无奈与感慨。
“始知天壤间,有恩无报恩”则点明了在广阔的世界里,尽管存在着无数的恩惠,但往往无法得到相应的回报,表达了对世间恩情难以完全回馈的遗憾与理解。
“自称报恩者,斯人真妄人”是对那些自诩为报答恩情的人的讽刺,指出他们实际上并未真正理解或实践感恩的意义,强调了真正的感恩不仅仅是言语上的表达,更是行动上的体现。
综上所述,《拟孟郊》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社会现象的反思,深刻探讨了亲情、孝道、生死观以及社会伦理等问题,展现了诗人对人生价值和道德责任的深邃思考。
万山横裁江波路,洪澜陡激蛟龙怒。
昂头触石石为开,放出袁江水东注。
江水东流去不还,山形屹立森雄关。
乱抛残石落江底,有如剑戟相回环。
沿江舟子程途熟,稳挟舟行随石曲。
下滩把舵目不移,上滩更惧来舟触。
江石齿齿水沄沄,行客相顾语不闻。
但愿布帆轻出峡,瓣香默祷阅城君。